《分享的快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分享的快乐》。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来说一说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现在的学生生活环境和条件都比较优越,生活在被父母等长辈们宠爱的蜜罐里,他们较为自私、任性,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有时虽然愿意与周围的人真诚交流,但因不会沟通、不懂得和同伴分享,所以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和同伴发生冲突。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共欢乐”,本课在设计中力求让学生体验在集体中讲求团队精神,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学习合作与分享,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

因此,根据课标要求、编者意图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乐于与他人分享。

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合作和分享的成就感。

3、理解分享也是一种快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乐于与他人分享。

教学难点:理解分享也是一种快乐。

四、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准备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准备一两样自己喜爱的东西。

2.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针对学情、教材、新课程标准等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 情景导入,活跃气氛

(二) 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三) 回归生活,体验分享

(四) 故事延伸,共享快乐

(五) 总结收获,升华快乐

下面我依次为大家进行介绍。

(一)情景导入,活跃气氛

本环节我准备采用歌曲导入的方法,用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口头和肢体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他们处于欢快陶醉的歌声中时,我这样过渡:“听到大家愉快的歌声,老师的心情也变的轻松愉快起来。感谢大家分享给的老师的快乐”这是相机板书。这样一开始,老师就和学生融合在了一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分享的快乐”这一主题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合作交流,感知分享

“让学生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此环节我准备分两个步骤完成:

首先,导入新课后,为了使课堂气氛不断升温,同时根据中年级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自己最快乐的事情,然后与同桌分享。这样生活情景的再现,调动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为下面的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接着,进入活动一:“我们的分享日”。我准备这样过渡:“同学们,快乐像一曲动听的歌,令人陶醉;像一支优美的舞蹈,令人愉悦。老师知道,今天很多同学都从家里把自己最喜欢的物品带来了,现在就请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现在你就是这件物品的讲解员,先在小组内介绍,然后再和全班同学分享自己喜爱的物品。当学生的情绪再次被调动起来,全身心置身在和别人分享物品中时,为了捕捉到最真实的情感,分享过程中,我准备让学生想一想:当别人欣赏你带来的物品时,你有什么感受?你欣赏了别人的物品,又有什么收获?这样学生因为有了自己切身的体验,很自然地就理解了课文中“五角星”里的这句话“你有一个快乐,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个快乐”的意思,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课堂上我还给了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做“主演”,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分享带来的快乐。

(三)回归生活,体验分享

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学生感悟到“分享是一种快乐”的基础上,我准备这样引入活动二“我们共享用”,首先出示生活中的两个小事例:请看,两个小同学碰到了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假如你帮助了他,心情怎样,有什感受?”这样,让学生懂得当别人需要的时候,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他人,或借他人用一用,也是一种分享,它可以带给我们同学之间的友情和快乐。接着我准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和别人分享快乐的事情。之后,我想,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所以我准备再出示一些同学当中独自享受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如吃饭时,自己喜欢吃的占为己有……这样通过对比、讨论、交流,既加深了学生对分享的理解,也让他们进一步懂得:分享就是献出关爱,有了爱,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社会更加和谐,生活也就更加幸福。

(四)故事延伸,共享快乐

新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给学生留有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这一环节,我准备让学生看动画片《盲人点灯》的故事,伴随着绘声绘色的讲解,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故事戛然而止。这时我让学生猜猜盲人是怎么回答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不仅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

(五)总结收获,升华快乐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所以此环节我准备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把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写在树叶上,然后粘贴在班级快乐树上。这就是活动三“齐贴快乐树”。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通过想一想、写一写、贴一贴表达分享的快乐,从中让学生体会分享有助于合作,有助于学会做事。

七、板书设计

大家看,这就是通过师生合作最后形成的板书,此板书形象、直观,既再现了教学内容,也体现了课堂精华之所在。

《品德与生活》不仅仅只是一门综合课程,更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完全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有效课堂,活动设计遵循孩子认知的内在逻辑,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体验到感受,从感受到分享,从分享到升华,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使三维目标得以有效的融合。当然,预设与生成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一定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推荐作文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