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墨子·亲士》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墨子·亲士》原文鉴赏

入国而不存其士①,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②。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③,桓公去国而霸诸侯④,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⑤,而尚摄中国之贤君⑥。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⑦。太上无败⑧,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⑨。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是故逼臣伤君⑩,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11),上必有詻詻之下(12)。分议者延延(13),而支苟者詻詻(14),焉可以长生保国(15)。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噤(16),怨结于民心。谄议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18)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18),不若献贤而进士。

今有五锥,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19),错者必先靡(20)。是以甘井近竭(21),招木近伐(22),灵龟近灼(23),神蛇近暴(24)。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25);孟贲之杀(226),其勇也;西施之沉(27),其美也;吴起之裂(28),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29)。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30)。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31)。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32),非一狐之白也(33)。夫恶有同方不取,而取同己者乎(34)!盖非兼王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35),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36)。乃千人之长也,其直如矢(37),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是故溪陕者速涸(38),逝浅者速竭,硗确者其地不育(39)。王者淳泽不出宫中,则不能流国矣。

【注释】 ①存:《说文》:“存,恤问也。”引申为关心。 ②虑:《说文》:“虑,谋思也。” ③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文公,晋文公重耳。他做国君之前,受到父亲晋献公和骊姬的迫害,被逼出走,流亡十九年。回国即位后,重用贤才,使晋国富强起来。正:统治。《尔雅》:“正,长也。”又《广雅》:“正,君也。” ④桓公去国而霸诸侯:桓公,齐桓公小白,齐襄公的弟弟。襄公无道,他被迫出奔莒国。襄公被弑后,他回国即位,重用管仲等贤才,使国家富强,称霸诸侯。 ⑤“越王”句:越王勾践曾被吴王夫差打败,困在会稽。他重用范蠡、文种等人,励精图治,反灭吴国,威震中原,成为五霸之一。丑:耻辱。 ⑥摄:同“慑”,威慑。 ⑦抑:遭受压抑窘困。 ⑧太上:与“其次”相对而言,即最上等,最上策。 ⑨内:返,回顾。 ⑩逼臣:指权势过重,危及君权的大臣。逼:危及。 (11)弗弗之臣:指敢于诤谏之臣。弗:违逆。( 1 2 ) 詻:说话正直。洛:音e,同谔。 (13)分议者延延:分:同纷。分议者:指不苟同而持不同意见的大臣。延延:长久,反复辩论的意思。(14)支苟:文字可能有误。支:当是交;苟;当是敬,即儆。此指交相儆戒。 (15)焉:相当于乃。 (16)噤:闭口不言。 (17)桀纣:桀:夏桀,夏朝末代君主,暴君。纣;商纣王,商朝末代君主,暴君。 (18)归:通馈,馈赠。 (19)错:磨刀。 (20)靡:销蚀。 (21)近:当作“先”字,因古篆字形近而误。 (22)招木:即乔木,高大的树木。 (23)灵龟近灼:古人用龟甲烧灼来占卜,决定凶吉。 (24)神蛇近暴:古代曝晒蛇类以祈雨。暴,同曝。 (25)比干:商朝贤臣,因进谏纣王而被杀死。抗:高亢,品行鲠直。 (26)孟贲:齐国的大力士,传说能“生拔牛角”。 (27)西施:越国美女。越王勾践将她送给吴王夫差,以消磨其意志。据《吴越春秋·外篇》载,越灭吴之后,西施也被沉入江中。 (28)吴起:战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生于卫国,曾历仕鲁、魏,后奔楚,实行变法,使国富兵强。但受权贵所忌,楚悼王死后,被车裂。 (29)太盛难守:物极必反的意思。太盛:指事物处于极端状态。 (30)致:使。见:被,受到。 (31)器:材料,引申为良才。 (32)千镒之裘:镒:古代衡量黄金的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四两(一说二十两);裘:皮衣。 (33)白: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色纯白。 (34)“夫恶有”二句:原作“夫恶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当有文字误倒。现据俞樾说改。同方,指同道。 (35)潦潦:这里是清澈的意思。 (36)尧尧:极高的样子。 (37)溪:山中小沟;陕:通狭,狭隘而不旁通。 (38)逝:应为游字,通流。 (39)硗确者:音qiao que (敲却),形容土地坚硬贫瘠。

【今译】 到一个国家(主政)却不关心那里的贤士,就会使国家陷入危亡。发现贤才而不马上起用,就是对国君的怠慢。不是贤能,就不能解救急难;不是人才,就不能图国之富强。怠慢贤能,轻视人才,而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是从未有过的事。

从前,晋文公流亡国外,后来却成为诸侯的盟主;齐桓公被迫出走,后来却称霸诸侯;越王勾践一度遭到吴王的侮辱,后来却成为威临中原的贤君。这三个人能功成名就,显达于天下,都是在他们的国家一度穷困、遭受屈辱的情况下取得的。所以,最上策是不遭失败;其次是失败了,还有办法转败为胜。这是善于用人的缘故。

我听到过这种说法:“不是没有安身之所,而是我不能有苟且偷安的思想;不是没有丰足的财物,而是我不能有满足的念头。”因此,贤明君子能严于责己而宽以待人,而平庸之辈则宽容自己而苛求别人。君子在顺利时不会改变进取的志向,在逆境中能反思失败的原因。即使降到平民的地位,也不会自暴自弃,这是他有自信心的缘故。所以,即使做对他来说是困难的事,也一定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没听说过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可以回避困难的。

权势太重的大臣会危及君主,奉承谄媚的下属会损害主上。君主必须有敢于诤谏之臣,主上必须有敢于直言的下属。有持不同意见者的反复辩论,能相互警戒者的直言劝谏,才能够长养民生保存国家。如果臣下只注重保全自己的爵位,身在其位而不进谏,君主身边的臣子沉默不语,远离君主的臣子沉吟而不言,不满情绪就会在人民心中积聚起来。谄媚奉承的人在君主身边,正确的意见被阻塞,国家就危险了。夏桀、商纣不就是没有天下贤士的辅佐而遭杀身之祸,失去江山的吗?所以说,赠送国家,不如举荐贤能,提拔人才。

现在有五个锥子,其中有一个是锐利的,但锐利的必定先变钝;有五把刀,其中有一把被磨砺,但磨砺好的必然先销蚀。所以,清甜的水井首先被汲干,高大的树木首先被砍伐,灵异的龟甲首先被烧灼,神奇的长蛇首先遭曝晒。因此,比干的被杀,是因为他品行鲠直;孟贲的被杀,是因为他太勇敢;西施被沉于江,是因为她太美丽;吴起被车裂,是因为他专注于变革。上述这些人,没有一个不是因为自己的长处而遭难的。因此说:事物处于极端状态,就难以持久。

虽然有贤明的君主,不会爱没有功绩的臣子;虽然有慈祥的父亲,不会爱没有长进的儿子。因此,不能胜任那种职能,却处在那种职位,他就是不应该占据这种职位的人;不能胜任那种官爵,却享用那种爵位的俸禄,他就是不配享受这种俸禄的人。优良的弓难以张开,但它可以射到高处,射入深处;优良的马难以驾驭,但它可以载驮重物,到达远方;杰出的人才难以支配,但他可以使国君受到尊敬。因此,江河不嫌弃小溪的水来注满自己,所以能汇成滔滔巨流。圣人遇事不推辞,处理事情不违背常理,所以能成为治理天下的良才。因此,江河的巨流,不是一个源头的水所能汇; 成;价值干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所能做成。哪有将同道的人抛开不用,而只用苟同于自己的人的道理呢?那样做,就不是兼爱天下的君王的原则了。因而天地未必经常光明,大水并不永远清澈,大火不会长盛不灭,‘君王的德行并非高不可攀。至于作为千万人的统治者,如果直得象箭杆,刻板得象磨刀石,就不能荫护万物。因此,狭窄的小溪干涸得快,浅陋的水流枯竭得快,坚硬贫瘠的土地不生五谷。君王淳厚的恩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就不能流布到全国。

【集评】 明·罗一峰:“大意俱见冒头下,是引证之耳。”

明·张周田:“更端辩论,快绝。”

明·陈明卿:“似整齐而流动。”

明·崔后渠:“以良弓良马比士,确甚。”

明·薛方山:“章法甚高。”

明·杨碧川:“通篇议论国之所以存,在于亲士;周之所以亡,在不亲士。此等议论,即吾儒不能易也。”(以上均见归有光《诸子汇函》卷三)

民国·张之纯《评法诸子菁华录·墨子》:“下有贤士谏诤,乃不得不勉为其难。难字系篇中眼目。”(“良弓难张”、“良马难乘”)“应上数难字”。

【总案】 墨家学派在先秦最先旗帜鲜明地呼吁重视人才问题。《亲士》篇是论述如何重惜人才的论文,内容与《尚贤》篇互为补充,可以看作我国古代最早的人才学专题论文之一。作者提出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如贤才难得,且往往受压受辱;国君必须懂得鉴别敢于诤谏的贤才;要能够容纳不同意见等等。《亲士》等七篇,可能是战国后期墨家的作品。在写作上,《亲士》既保有墨家原有的朴实气息,在不少段落也使用了战国后期诸子论辩中所常用的修辞手段,如运用比喻、典故、引语、对仗、排句、押韵等等。结构上比较特殊,第一段开门见山地点明主题,提出重视人才的重要,下面各段并不连贯,而表现为一种并列关系。各段分别从不同侧面,以不同视角来看待和论说人才问题。最后两段,则几乎全是用形象手段来说理,多用比喻、排比、对仗等法,使文章显得形象性丰蔚,文彩灿现,且句式整饬,音韵铿锵,艺术性突出。不少文句富含哲理,语带警策,已渐成名句。这样的散文片断,在艺术特征上可以与苟子《劝学》篇比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