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赏析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谢中书,即谢征,曾任安成王萧秀的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这封信中所描写的可能就是陶弘景隐居茅山一带的山水景色,为江南山川之美写下了最精采的一页。

【赏析】

极尽游玩山水之乐,竞相吟咏山川之美,已成六朝文人的风尚,朋友同好相聚美谈之时、书信往来之际,都少不了这个话题。“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正概括了这种时风;同时,这两句又是从时空的广度总写江南山水。“古来”,不是一代人;“共谈”,又非少数人。人人谈论河山的秀丽,已是由来已久了,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江南山光水色,不知吸引了多少时代、多少文人的倾心关注、游观美谈。这里,未写山水而感受在先,既表达了作者称美的激情,又以先声夺人之笔,引人入胜。

总写之后便具体构象,详细描绘。美不胜收的江南风景,即使是长篇巨制的赋体也难以罄书,而陶弘景仅用十句四十个字,就生动而细致地展现出壮美的全景画面,语言的凝炼,手法的高超,不失为千古妙笔。作者紧扣山川的三大美点,多视角多侧面地逐层描绘。山奇水清,这是俯仰所见的第一个美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仰见山峰,拔地而起,高耸云端,尽其雄奇的壮美;俯视深谷,水流清澈,直视无碍,尽其清新的秀美;举目眺远,两岸石壁,五色纷呈,交相辉映,鲜丽夺目。这里从山峰、石壁、水流三个层次,仰见、俯视、眺望三个视角,完整地层现了山水在自然空间中、观者视野里无处不美。江南山川更是无时不美,这就是山川之美的第二个特点:四季如春。“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林木四季葱绿,竹叶千年一色,终年常青,没有秋凋冬枯,始终呈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富有春青的无限活力。山高林密又会形成早晚有寂寞冷清,而这里却迥然不同,朝夕喧闹而活跃,这是山水之美的第三个特点。“晓雾将歇,猿乌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雾气刚刚消散,山川早已热闹非凡,猿声鸟语,齐相和鸣,打破了清晨的寂静,入耳动听,赏心悦目。傍晚日落,万籁俱息,而活跃的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荡着,追逐着,令人日暮忘倦,留连忘返。这一层晓雾、鸣鸟、跃鱼的动态描写,同山峰、石壁、林竹的静态,相映成趣,具象鲜明,确有临文见景的真切感受。

最后,作者从侧面又进一层渲染烘托,给人以不尽的美好想象,留下难忘的深刻记忆。“实是欲界之仙都”,仙都神奇莫测,虛无缥缈,然而不可企求,而江南山川美境就是人间的仙都。这一比喻,有力地渲染了山水奇异的意境,引人遐想,令人神往,富有莫大的感召力。不过,这山川之美又非人人随时所见,南朝偏安江南,文人游客,穷山尽水、探幽寻奇的人,又何止万千,而作者却说自从谢灵运以来,除了他自己,就再也没有人能观赏领略到了。这夸张之笔,既强烈地衬托了山川美境的奇异,也透露出作者的思想隐密,要想享乐山川美景,非避世深居,足迹山水而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