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一条寂寞的小路
在许多文学青年眼里,我或许是个“成功者”。
由此常有人请教如何写作,更有人直接将稿子寄来,希望我推荐相关的出版机构。我确曾帮助过几个人,找到认识的编辑,希望他们认真看稿后给作者“回音”(当今大多数出版社都有“恕不退稿”的声明)。印象中这类辛苦基本没有理想结果,稿子很少被出版社或刊物采用。
后来再遇到这类“请求”,我通常会婉言谢绝。
但在谢绝时心里多少会有不安,觉得辜负了对方。人家信任你,以为你和出版社有“不错的关系”,你不过是不愿帮忙而已。
近日又收到一封信,说自己“经二十二年研究,十五年写作,著成一书:共八十三回、六十余万字。为了完成这部书,翻阅收集资料之巨,连自己也数不清了;所付出之艰辛,泣血难以言表……”
面对这样的信,我颇有些为难,不知怎样回复才能不伤害对方。
这些年我出过不少书,也有几位编辑朋友。但所谓朋友,平日并无来往,只是写好稿子先想到给他们看看而已。我认识的编辑都很敬业,编发好稿的愿望并不比作家写好作品的愿望低,“抓”到一部好稿,其兴奋不亚于作家。在我的经验中,名家投稿一般不会“漏读”,如果可用会尽早出版。这是名家唯一占便宜的地方。但我的书也常有辗转数家才获得出版机会的。当然,还有写好了的稿子放在案头至今不能出版的。
这样说,有人可能不信,觉得故弄玄虚。
中国目前的出版业已基本市场化了,出版社欢迎的是那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好的作品。经济效益自然指能不能赚钱,对社会效益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理解,但底线是不能给出版社惹来麻烦,符合主流方向最好。我的《夜与昼》《衰与荣》在出版前就曾与编辑部多次沟通讨论,《衰与荣》更险些被“枪毙”。其中有一种意见,觉得作品“对黑暗面描写过多”,“会带来负面社会影响”,编辑部是“捏着一把汗”出版的。所幸并未有任何麻烦出现,自然是皆大欢喜。
但我也确有几本书给出版社惹来过麻烦,详情不在文中叙述。
所以,出版社出哪一本书,并不看重关系,主要看稿子。稿子不好或不符合出版要求,再是朋友也不能出版。当然,两份水平相当的作品,一份出自名家,一份出自普通作者,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编辑部可能会“照顾”名家,这是因为名家的作品比较容易得到关注。我看刊物,习惯上也是先看有无名家作品;逛书店时也会留意名家的新书。
话说回来,任何人都不是生来的“名家”,都有从无名之辈成长的过程。有的是默默耕耘数载才获得认同,也有“一举成名”的,但那是极少的幸运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天还是公平的。
许多年轻人告诉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表达“献身”于文学的决心。对这类年轻人,我常常泼冷水,劝他们尽可能不走这条路。1992年,作家梁晓声曾对我讲过一个趣闻,法国做过一项女孩子择偶时对男方职业要求的调查,在一百种职业中,作家被排在第十二位。记得当时梁晓声颇有不平,觉得法国作家地位太低。那次谈话又有十多年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比过去得到了更多尊重,相当一些人获得了较高社会地位。然而,单从作家这个职业来说,比之十多年、二十年前,地位似乎反下降了不少。据我所知,出不了畅销书的作家日子是相当清贫的。我不知国内是否有女孩子择偶时对男方职业要求的调查,如果有的话,作家这个职业不知能否进入前三十位?
几年前,深圳的一位年轻人和我有过通信。他就职于一家媒体,喜欢我的书,对我进行了几次采访,其间谈到写作。他说很想辞掉现在的工作,以“柯老师为榜样”,靠写作为生。
我立刻告诉他,绝对不可以这样做。
很多人羡慕作家,以为写作是名利双收的职业,但他们并不了解作家的辛苦。
书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之前还要有大量知识与生活积累。这是一门付出常常得不到相称回报的职业。许多人用多年心力写作一本书,却可能不得出版,有的即使出版了也默默无闻,悄无声息地淹没在书海中。只有很少的作家有面对公众的机会。当人们看到作家面对的鲜花和掌声时,并不知道这一瞬间的光荣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努力。
文学的路很窄,也很寂寞,许多在这条路上奔走的人也许穷极一生的努力却毫无收获,那种打击是很多人无法面对的。
所以,我对年轻人的建议往往是,将写作当成一种使精神得到陶冶和升华的业余爱好,不让其承载那么多的人生功利。随着社会的开放,人们面对的选择越来越多,如果用同样的时间和努力学好一种技能或掌握一门外语,可能会使人生得到更大的发展机会。当然,如果你明白了这些道理,仍将写作当成享受,那么,在书桌前坐下来开写的前提是,有一种职业保证你衣食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