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一些人,喜欢抱怨,常有不满:抱怨环境,抱怨生活,抱怨社会,抱怨人事。
当然,从社会学的角度不应该绝对地否定抱怨。比如对贪污腐败的抱怨,对贫富差距过大的抱怨,对环境污染的抱怨,对法制不健全的抱怨,等等。民众的某些抱怨是社会发展的正常压力。天才的政治家懂得如何引导民众的抱怨,把它变成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同样,在小一些的范围,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某种抱怨也会成为一种正面的力量。比如一般职员对公司管理混乱的抱怨,会提醒有关方面加强管理。
但我在这里想讲的却是如何不抱怨,如何不发愁。
有一则关于禅的小故事。
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女儿卖鞋,一个女儿卖伞。下雨的时候,老太太会牵挂卖鞋的女儿,觉得落雨天鞋不好卖,于是发愁。天晴了,老太太又牵挂卖伞的女儿,觉得天晴了伞又不好卖了,更加发愁。这样愁来愁去,时间长了,老太太身上就有了很多病。
这一天,她去寺院请教一位禅师。禅师告诉老太太,想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当下雨的时候,你就想一想卖伞的女儿。因为下雨天许多人去买伞,女儿的生意会好,你就为卖伞的女儿高兴;等到天晴了,你就想一想卖鞋的女儿。因为天晴的日子许多人要出门,卖鞋的生意会好,你就为卖鞋的女儿高兴。这样,无论天晴下雨,你每天都为一个女儿高兴,天天高兴,你的病自然也就没了。
老太太得了这句话,从此以后每天高高兴兴地生活,身体真的渐渐好起来了。
事情很简单,老太太的生活没有任何外在的变化。然而,当她的观念发生变化时,就由日日发愁变为日日高兴,原来使她悲哀的原因成为幸福的源泉。
这就是禅的意境。
真正的禅并不要求自欺欺人,它是一种正确的思想方法,指导人对待生活的新态度。
还有一则禅的故事。
一个人被老虎追赶,情急中攀上悬崖绝壁的一根枯藤。这时,老虎在下面咆哮,这个人紧紧抓住枯藤不敢松手。在万分紧急的时刻他猛然抬起头,看见悬崖上一只老鼠正在啃这根枯藤,已经啃了一大半,很快就会啃断。一旦枯藤被啃断,他一定会掉下去被老虎吃掉。
那么,面对此种险境,这个人是怎样反应的呢?
他突然发现眼前的绝壁中有一棵鲜艳的草莓。这时,他忘了下面正在咆哮的老虎,忘了上面正在啃藤的老鼠,而是伸出一只手摘下那棵草莓放在嘴里。
希望朋友们体会这个故事中包含的生活真理。
也许用不了多久,枯藤就被老鼠咬断了。那时他掉下去可能会被老虎吃掉;当然,他还可能奋力和老虎拼搏,最终把老虎打死。
然而无论哪种情况,都是下一步的事情。
在绳枯藤未断的这段时间,他的所有发愁、恐惧都是没有用处的额外支出。
禅的意境是什么?就是懂得享受此时的幸福和快乐,将要发生的事情待发生时再说。
生活也是这样,人们常常被一些额外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所困扰。人的许多累并不是纯粹的工作疲劳,而是工作之外的额外支出。
比如写作,当然是件辛苦事,但写作之前一个人往往会想,这篇文章应当有怎样的主题,怎样既能契合大众的阅读口味又能达到精英水准,寄给编辑部能不能被采用。文章以外的种种考虑有时比写一篇文章更给人添累。
那么,好的状态是什么呢?
当你提笔写作时当然可以有种种考虑,比如要把它写好写精彩。但只把写好写精彩作为努力的方向,同时抛开种种功利目的的考虑,尽可能做到酣畅淋漓的表达。
这样写的结果,反而会很精彩。
因为不怕失败,结果反而少失败。
当然,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生完全不讲功利、不讲成功,是不现实的。
人生要成功吗?要成功。
只讲成功可以吗?显然不可以。
还要什么呢?还要健康。
没有健康,成功无以依托,也不能持久。
有了成功和健康,就可以了吗?
还没有达到最好的状态。
最好的状态是什么?自在。
“自在”代表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曾看过一首年轻人写的诗:
我落到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过声音、速度和光亮。
从文学上讲,这首诗很有意味,表达了一点预支的人生忧虑、潇洒和解脱,还有一点点自我安慰和带有人生哲理的宗教情绪,有言不尽的东西。
然而,如果从自在人生的角度讲,我可能要把它改几个字。
这首诗的第三句说“有过声音、速度和光亮”,那么,它的意思可能是,现在是什么样子并不重要,或者说将来是什么样子也不重要了,只要有过就可以了。
禅讲“自在”。从禅的意义上讲,重要的是什么?
不是“有过”。因此,我对这首诗的改动是:
我落到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声音、速度和光亮。
永远重视现在,重视当下。就像处在险境中的这个人,即使上有老鼠啃藤,下有老虎咆哮,他仍然从容地将那棵鲜艳的草莓放进嘴里。
这一瞬间,他达到了永恒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