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倦夜》赏析

倦夜

苏轼 〔宋代〕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译文

枕着疲倦却久久无法入眠,尤其厌烦漫漫长夜;小窗之外,终究没有等来天明。

孤静的村庄只隐隐传来一两声犬吠;残月之下,竟还有行人在忙着赶路。

衰鬓如霜,早已斑白;旅怀千里,空自孤清。

荒废园子内,有阡陌纵横;纺织娘空自鸣叫,最终注定一事无成。

注释

倦枕:即对枕头厌烦,就是失眠。

未明:未见天亮。

残月:这里当指天将明的月亮。

衰鬓:人老而头发稀少。

旅怀:客居情怀。

清:清苦。

络纬: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自伤诗。

元符二年(1099),64岁的苏轼,被贬海南岛儋耳。在城南桄榔林下,他筹建了一处住宅,名曰:桄榔庵。《倦夜》就是在桄榔庵居所写下的。

一向乐观的诗人,在这首诗中却没能豪放得起来。从始至终,诗人的情绪一直处于低沉的状态。也不能怪诗人,面对毫无希望的明天,谁又能强颜欢笑呢?

然而,这首诗最感人之处,并不在于自伤,而在于无法服务百姓,服务社会,对国家作出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的哀伤。伟大的灵魂,从来不只是考虑自己,更重要的是有博大的情怀,能够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关键是,他无法“利万物”,这是其悲伤最重要的原因。

一个“倦”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枕着疲倦却久久无法入眠,尤其厌烦漫漫长夜;小窗之外,终究没有等来天明。这是写“倦夜之烦”。一个“终”字,透露出诗人深深地失落之情。

孤静的村庄只隐隐传来一两声犬吠;残月之下,竟还有行人在忙着赶路。这是写“倦夜之静”。用“犬吠”之动,衬托孤村之静,颇似“蝉噪林逾静”之写法。由听的见的犬吠,联想到看不见的行人,可谓别出心裁之句。

衰鬓如霜,早已斑白;旅怀千里,空自孤清。这是写“倦夜之思”。一个“久”字,一个“空”字,都写出了诗人羁旅万里,思乡无限的辛酸与无奈。

荒废园子内,有阡陌纵横;纺织娘空自鸣叫,最终注定一事无成。这是写“倦夜之叹”。在这荒村孤地,纵然一身才华,又有何用?不过如这纺织娘一样空自哀鸣罢了。

全诗情感悲凉。“长夜”“孤村”“残月”“衰鬓”“旅怀”“荒园”等一组物象,无不透露出一种荒凉的意象。荒凉的不仅是诗人眼前看得见的世界,更有诗人内心看不见的世界。更有他的情怀与梦想,也一起深深埋葬在漫漫长夜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