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书河上亭壁》赏析
作者:安慈 时间:2022-02-08 15:38:19 我要投稿!
书河上亭壁
寇准 〔宋代〕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译文
宽阔的黄河岸边,三三两两的船只在航行,波涛滚滚,烟波渺茫。我独自登上高亭,斜倚栏杆,愁绪千里。
萧瑟秋风中,远处的树木,稀疏的树林之外,一半是连绵的秋山,一半沐浴着夕阳的余晖。
注释
这是四首(春、夏、秋、冬)组诗中的第三首。诗前有序,说明此诗是作者被贬谪时写的。
河,黄河。
凭,靠。危,高。
萧萧,风声。
危槛:高高的栏杆。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寇准的一首秋日登高诗。
写这首诗时,寇准38岁,正在被贬的路上,见到秋景,顿生愁绪,故而由此佳句。
诗前有小序,说在咸平元年(998)镇河阳,“予顷从穰下,移莅河阳;洎出中书,复领分陕。惟兹二镇,俯接洛阳,皆山河襟带之地也。每凭高极望,思以诗句状其景物,久而方成四绝句,书于河上亭壁。”这是四首(春、夏、秋、冬)组诗中的第三首。
这首秋日登高望远诗,将一种小愁绪融入到万里山河的大背景中去,使得这样的小愁绪具有了博大的审美意蕴。
理解全诗最关键处乃在于一个“思”字,读懂了这个“思”,全诗的景物描写就有了着眼点与落脚点。
黄河岸阔,舟樯稀少,烟波渺茫,不知道它们要驶向哪里,也不知道国家的命运会走向哪里,自己的未来又会通向何处?在苍茫的黄河之畔,你可以慨叹千年黄河的咆哮,可以想起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慨叹,可以想起历史川流不息,人生何其短暂的悲伤。黄河之思,此谓其一。
独自凭倚,亭中危槛,可以登临送目,黄河乃至人生,一览无遗。其中一个“独”字,引出了大背景之下的小我的孤独。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存活人间,是得过且过,是随波逐流,是奋发有为,是中流击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往哪里走,怎么走,都可以在这个黄河之畔,思上一思。凭槛之思,此谓其二。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萧萧”之外,有着无数秋风里的别意,有着无数人世间的深情,也有着诸多的无奈与寂寞。树是远的,林是疏的,一切都在远处,中间隔着无数秋风与寒意。然而,这中间也隔着人间许多的思念与深情。疏林之思,此谓其三。
一半秋山,沐浴在夕阳下,显得那样美丽静谧。岂止是秋山沐浴在夕阳里,那黄河,舟船,波浪,亭子,疏林,一切都沐浴在夕阳下。这就为原本冷色的诗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外衣。也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大悲凉的深处,有着暖暖的家国情。
命运的悲凉,终究抵不过对于人世间的爱。活着,就应该深爱这个世界,不管它有多少不如意,只要努力,就没白活。夕阳之思,可谓其四。
这河上亭壁,何其孤单,像极了被贬的诗人。失落的灵魂遇见了孤独的亭子,这万千之思,如此熨帖,也就自然而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