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唐代〕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人大兵压境,如同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将士们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在秋色里,号角声响彻长空;在寒夜中,边塞将士血迹凝为紫色。

援军半卷红旗,已经临近易水;霜降重战鼓寒,鼓声低沉不起。

为了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手提三尺宝剑愿为您战死沙场。

注释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边塞诗。

雁门,又称雁门关、雁门塞、西隆关,位于山西代县。“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

雁门,东临隆岭、雁门山,西靠隆山,两山对峙,形如闹门,每年大雁往飞其间,故称雁门。

赵国大将李牧常驻雁门,凭借关城之险,慎重防守,击败匈奴十万人马;汉朝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曾经率兵和匈奴在此作战,大获全胜,威震塞外。

唐元和九年(814),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闻之即兴赋诗,鼓舞士气,写下了这首诗。

李贺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十六岁,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出为国捐躯的深情与豪迈。

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说,敌人大兵压境,如同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将士们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这两句交代了雁门的白天战况,即敌人大兵压境,气焰嚣张,唐军气势如虹,严阵以待,通过对比展示了我大唐将士们的奕奕风采。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在秋色里,号角声响彻长空;在寒夜中,边塞将士血迹凝为紫色。

这两句交代了雁门的夜间战况,即经过双方厮杀,战士们血流成河,战鼓声在苍茫的夜色间悲咽哀鸣。有战争必然有流血,然而大唐将士贪生怕死吗?诗人用“燕脂凝夜紫”给出了答案。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是说,援军半卷红旗,已经临近易水;霜降重战鼓寒,鼓声低沉不起。

这两句交代了雁门将士正坚守待援。大唐援军已经连夜赶来,准备里应外合,一举击溃敌兵,解雁门之围。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说,为了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手提三尺宝剑愿为您战死沙场。

这两句交代了雁门边塞将士的志向,即为了报答知遇提携之恩,他们愿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 白玉, 其质地和色泽, 都为世人所重。诗人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君王对于将士的提携之恩,以及将士们对于君王的以身报国之志。

这首诗最大的妙处在于末句的深情,士为知己者死,是这首诗的主题。一首诗好不好就看它是否可爱或深情,占其一则为佳作矣。

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这样一首为报君恩,赴汤蹈火,深情动人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