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山中寡妇》原文及赏析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传杜牧为池州刺史时,将怀孕的妾周氏嫁给乡人杜筠而生荀鹤,后人多以为妄。唐昭宗大顺二年(891)举进士,时危世乱,次年还旧山。宣州节度使田頵辟为从事。天复三年(903),为頵出使大梁。頵兵败,遂留梁。天祐元年(904),朱温奏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杜荀鹤酷爱写诗,《四库全书》收《唐风集》三卷,《全唐诗》录其诗四卷,《全唐诗续拾》补其诗六首。

《山中寡妇》一作《时世行》,一作《时世行赠田妇》。《唐风集》、《瀛奎律髓》、《全唐诗》等均作《山中寡妇》,该诗集中地描写了山中寡妇形象,并借以揭露封建社会的战争、赋税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既简洁又确切,当以此为准。

首联写山中寡妇的处境与外貌。起句写唐末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给这位田妇造成的灾难,战乱夺走了她丈夫的生命,使她孤苦伶仃地守着一座茅草棚艰难度日。次句写这位妇人穿着麻布衣衫,两鬓的头发已经焦黄。写她两鬓焦黄而非皓白,说明她的年龄还不老,是生活困苦所致。“麻苎”,大麻与苎麻,其表皮可以制成粗糙的麻布。“麻苎衣衫”就是以这种粗糙的麻布制成的衣衫。

颔联写她贫困的原因是赋税过重。三句写她家的桑树与柘树已经被战争毁坏了,不能养蚕纺织了,但是还要交纳丝税。唐代织妇要承担丝税,唐元稹《织妇词》就提到过这一税种:“今年丝税抽征早。”四句写她家的田园因为战乱与缺乏劳动力而荒芜了,青苗税还要照常征收。“征苗”指征收青苗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政府规定向每亩苗征收税钱15文,用于发放官俸,号青苗钱。后虽有变化,但从未废除。

颈联通过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了山中寡妇的痛苦生活。五句写她经常挑野菜连根一道煮着吃。这说明她已经吃不上正常的饭菜,就是连野菜也很难采集到了,可见像山中寡妇一样生活艰难的人还有不少。六句写她现砍取一些生柴,连树叶一起用来烧锅做饭。这表明她的生活环境很差,能够砍伐的树木早就被人砍光了。

尾联写由于官府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所以山中寡妇的悲惨命运是无法改变的,她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逃避不了官府的赋税与徭役。这就将对山中寡妇的同情升华到对唐末黑暗社会的控诉。将普通老百姓逼得无法生存,则这样的黑暗社会也就该结束了。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专门列有“杜荀鹤体”,此诗堪称“杜荀鹤体”的代表,其内容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如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前集卷九评价道:“此诗备言民生之憔悴,国政之烦苛,可谓曲尽其情矣。观民风者,观之其能动心否乎?”其语言通俗、浅显、明快,很少使用典故,在晚唐正需要这种为老百姓大声疾呼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