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孝心留些空隙
作者:李小马 时间:2019-04-18 10:02:17 我要投稿!
养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带给父母的是一生的惊喜,父母每天疲于奔波,只为回家能看子女一眼笑容,带给子女他所能获取到的最好的东西。可是他们也会逐渐变老,行动变得迟缓,抬不动东西。那时的子女也会逐渐长大,开始为人母为人父,也会体会到养育子女的不易,体会到在社会打拼的艰辛。
我们许下的承诺“你陪我长大,我陪你老去”我们要坚持去实现。
可是,为什么现在“常回家看看”已经列入法律了?
自古以来,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就用自身证明着“孝为先”,可到了如今,电视上播放的新闻“八十老母露宿街头”“狠心媳妇将家中老人赶出”等早已屡见不鲜了。有人说: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淡漠的会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真的是这样的吗?“他为照顾瘫痪的父亲至今未娶”“她只为过世的丈夫尽孝,而照顾老人几十年”“他们为了让老母亲不再寒冷发抖,两人交替抱老人上医院”无数的事件在告诉我们,在唤醒我们:去回报父母吧!
孝顺父母,可能不需要太多的物质,他们渴望的只是你能回家一次,能亲口尝他们做的菜,,能陪他们看一次电视······人生在世,莫以善小而不为,而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我想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孝仅仅是能够赡养父母罢了,但是像猫狗这样的宠物尚且被人们饲养喜爱。如果对待父母没有顺从恭敬的心态,那么用什么来区分孝顺与饲养呢?”所以对待父母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这颗最真挚的心去对待他们,要明白他们在逐渐变老,他们的生命在逐渐逝去,要学会无私付出,要勇于去表达内心的爱。
但是,我们不能做一个愚孝的人。愚孝就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当然在现代社会这种事不会出现,但类似的却有。人们一直以为孔子孟子都是提倡这种愚忠愚孝的,其实不然。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菅,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果你习惯听从父母,对你的一生绝对是一个祝福,因为这是你学会孝顺父母的一个很重要的开始。但是不是什么活都得听,不是学会闭眼,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不管他们做错了什么事,是怎么样不对,不是要尊重、同意他们的不对,我们可以在他们的错误上与他们交谈,但绝不盲目听从。在《二十四孝图》中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晋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为了奉养母亲,打算埋掉才出生的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幸好后来挖出一坛金子,才免了儿子一死。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
我们将来在社会上打拼的时候,尝尽了社会的冷暖,才会记起那个温暖的家,才会发现那个家们永远为我们敞开。不要去抱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即使是挑三拣四的你。
“亲生父母为了不赔偿饭店一个杯子钱,将年仅三岁的女儿扔在饭店三个小时,警方找到他们时,一句‘累了,不想接'让警方目瞪口呆”这是这样的一对父母。或许孩子还小不懂,可是将来老去的他们会受到孩子怎样的对待。都说父母是孩子一辈子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可能就决定着孩子的一生。
给孝心留些空隙,学会加一点真心,加点快乐,加点轻松不是更好吗?不会因为法律去探望父母,不会只是道德的约束去看望父母,带着真心——一颗感恩的心,为父母做一顿饭,洗一次脚,捶一次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