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根可寻,心有归
作者:李小马 时间:2019-04-22 10:33:42 我要投稿!
初观此题,叹其大气,心动而笔不敢动。中华文化,参天木也。穷目力以观枝叶,“根”者难落墨细想须以“思归”来和。因循国人性情,拙作一篇,记中药、瘦金体、中秋月二三事。
——题记
中药,仙葩有情系君心
尝于清人《坚瓠记》中见一奇事,苏州詹氏夫妻嵌中药名入书信,表情达意,莫不形象。于是增删数处,改为曲子词二:
临江仙•盼君不归,心火怎甘,草木蝴蝶摧
灞陵春尽槟榔去,半夏换了三秋。当归时节陈皮香。只恐寄生草,不教芍药芳。仰观天南星耀耀,下视忍冬藤绕。白芷书杳黄连苦。豆蔻添心恨,丁香结雨愁。
渔家傲•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
夜来香梦红娘子,雁去桂枝香已凋。菊花盛时回文锦,炽归心,常山路远滑石拒。姑且从容待紫苑,勿使急性子意气,骂我曰苍耳子狠,狼毒心!至时相赠金银花。
闺中盼郎归,古今可共情也。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思为带,系天下游子归心。若无中华文化之根,汲蕴藉之泉,聚灵明之心,怎得中药这奇葩?
说是奇葩,不居仙苑。行疫肆虐处,虽时苦口,终利于病。观当今中西医并存,中药者,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归根而论,到底是杏林仁心。
若中华文化之根可尝,应是中药滋味。历史厚重处显清,苦尽处回甜。裨益身心,是为快哉。
瘦金体,血载残叶魂归根
泪浸澄心七分熟,血蘸紫毫三江覆。
泉下若逢南唐主,谁问芙蓉锦鸡图。
瘦金体不好写,叹罢,索性掷了笔,诌上一首打油诗招呼宋徽宗,什么字啊画啊西北边上喝寒风。骂过,竟生空虚之感。成王败寇确乎古来常理,但浸于中华文化中的历史总会生出第三选项,将笔墨纸砚捂得三分暖意。
宋徽宗。反语评便是“所谓勤政事者此也;所谓务正学者此也。”。不是帝王气概,如何配得花叶可化刃的瘦金体?百思不得其解,甚惑。无奈之下,只得借他囚于金营时口吻写下数字,揣其心态。
我已经无泪可流。忍看江山肆烽火虏骑践百姓亲族苟难活。指僵再难握笔,亦无鲜血泣夕阳,刀悬旧伤疤。仍不甘流魂异地,宁得故国焦土一抔。地牢阴森潮湿,以身温得冻土软,指尖作狼毫,南墙为宣纸。勾锋凌厉不减,筋骨傲然。天明再观全是“宋”。笑咳血一两,惊得金狗吠叫。魂归家,亦何求?
书法,载千古情也。古云:字如其人,思量之下,续上一句“字叙其心”。中古书法,大成大能者如明灯照夜,中华文化参天木上繁星漫天。瘦金体,或许是火烧破天空一角,星辰倾泻处。此情,此思,此归心。我已无话可说,唯知此根不苍白。
流星飒沓,残叶归根。
中秋月,文化之根是团圆
提及月,不免精神一振,意境豁然开阔几分。江心月,东山月,寒箫对月,孤木守月……最后还是月饼香甜,牵笔杆子描上一轮中秋月。
唯有中秋时,喧闹清静总相宜。“烟上仙,杯中酒,花下风流”皆是月。
或亲族围坐,觞交错作金玉玲珑之声。言笑间喜气盈盈,亦有埋头大嚼者。既得手机君殷勤千里传问讯,方知“千里共婵娟”不为虚。凭栏眺,嘉陵江畔万家灯火。若是人眼如月,当见得谁家灯火为谁留,谁人仰头望圆月。
或流连清辉,天上水中皆是月,登楼可摘俯可捞。“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古来成圣成贤者,寂寞之路漫漫。似中华文化之根,多是潜行地下,处黑暗之中呼吸民族命运。但谁能否认跨越时空知音可觅?如贾谊之于屈原,于谦之于文天祥……
一轮中秋月下,亲友知音,于中华文化之根处团圆。
闭眼,是什么在华夏大地下蔓延,承古接今向未来?心生亲切之感。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