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谣》有感1000字

执笔多年,鲜为伶公作文。而此曲《伶仃谣》,以湘西“赶尸”为题,乃近年“国风”作品中较为别致的一曲。

——题记

中华文化中,“叶落归根”是植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的烙印。以“大陆文明”为基础的华夏民族,不同于“海洋文明”的西方民族,对于安土重迁的中国人而言,远行总是件伤感的事,而客死他乡,就会成了孤魂野鬼,不得超升。于是,魂归故里便是他们最后的心愿。

而死在那些偏僻地方的人,没一个是有钱人,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运尸还乡埋葬的观念深。但是,在那上千里或数百里的崎岖山路上,即使有钱,也难以用车辆或担架扛抬。基于此,在西南边陲的湘西,“赶尸”的风俗便由此产生了。虽然至今为止,自然科学仍不能完全解释其中的玄幻,但在这个有些诡异的风俗背后,可以看到的是一个个守望的身影。

不论是去远方谋取生计,还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征战沙场,每一个远行的生命,都背负这无数殷殷嘱咐和切切期盼。远在他乡的爱人,告别时便惦记着早日归来的人,对镜梳弄的,更似丝丝缕缕的牵挂。日复一日的守候,年复一年的,等来、唤来、盼来的却是爱人已逝的消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伴随着灿烂的青春笑颜消失在远方。怎样的悲恸、怎样的绝望,在狐离笔下,被无声地化为“谁在哭啊,哭伤了城墙;谁在笑啊,触目的苍凉”。

每一个客死异乡的人啊,即使是只能“安静的不再说话”,他的身躯、他的魂魄也要回归故土,埋葬在家乡,和爱的人葬在一起。

当天狼星升起,青衫被浓浓夜色掩盖,丹砂画就的天符和隐隐的沉香指引着远方的灵魂赶往故乡。“点灯的姑娘”,今夜不必再在镂空的窗前剪一夜烛花,不必在梦里哼唱桥边的童谣。他已在回家的路上。

忘川河畔,三生石旁,奈何桥尽头,慈祥的孟婆手捧汤水。今生已了,来世是否还会记得亲人的嘱托和佳人的守望?“你在彼方,莫失莫忘”,不论是遥远的他乡,还是不可知的来生,不可测的命运啊,请不要让我们忘记那些爱过我和我爱过的人。

河图妖娆的声线和着迷蒙的曲调,将这段伤感的传说演绎得如梦如幻。悲情的故事里却有着美丽的结局。心爱的人啊,我回来了,从此再不分开。万水千山,生离死别,都已化作云烟。繁华散去,千百年后,没有人记得你我,唯有那流水悠悠,载着沉默的船家,看天地浩大,渡人世沧桑。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