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
作者:陈子涵 时间:2021-01-15 15:28:26 我要投稿!
民族文化展精神坐标,繁华尽处显源头之水——暑假读《文化苦旅》有感
怀着近乎惶恐的心情,我在一个雨夜拜读了这本久负盛名的著作,昏黄柔和的灯光氤氲了时间和文字,中华的无言山河在书页间铺展开来。“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我随着余秋雨在山河间寻路的步履,从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探询中国文化的生存状态。作者毕生所求便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带给我极大的震撼。我看到的不再是书刊上冰冷的地质知识与统计数据,也不是人头攒动的旅游景点,而是山川之玄,岁月之秘,祖国乃至世界的人文山水中的文化内涵。静静流淌在血脉深处的属于华夏儿女的文化记忆,被唤醒了。
全书共有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四个部分。如梦起点写了作者的几则童年往事,女教师用文化教育温热了山村,作者也因此有机会从解冻的乡村走出,饱读诗书后回归“苦旅”之道——因为他是山河之子。这不禁让我眼眶一热,联想到无数教师因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瞳仁而奔赴这片疆域上尚未解冻之地,教育开化成为火种,一把点着了古老的图腾,从此黄土地上燃起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人化自然而为之文化,他们解冻、他们跋涉、他们回归。
再来到中国之旅和世界之旅,余秋雨踏遍重要文明遗址的足迹被记录了下来,且看中国都江堰、道士塔、莫高窟、天一阁……人文和自然巧妙地联系了起来。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千年的奇迹,让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沉着地为中华民族提供庇护和濡养,这一切于郡守李冰功不可没。“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需为生民立命者前仆后继,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至道士塔、莫高窟,作者深远的忧患意识在沉郁的字里行间体现了出来。绚烂瑰丽的敦煌文化结晶从一名求利道士手中流失于别国,痛心之余深刻思考,当初文物流失更深层的原因也有国家动荡、民族大难,故国家主权、民族独立是有保护文物能力的前提。当今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已到了我们掌心,我们应如何做,才能无愧于如浪寒峰、沙漠冰河?我想青少年现阶段能做的便是培养自我文化良知,提升综合知识素养以便于日后投身到祖国建设中去!而天一阁之旅让我更加意识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担当,“国民责任在少年,君其勉旃吾行矣。”饱经风雨的天一阁藏书楼在范钦及其后代的执着坚守下迎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书生的传承,中华文明的韧性显现出来,将落珠般的游子灵魂串起,文明长河川流不息,精神故土绵延九州。
而世界之旅中作者探访了重要的古文明发源地以及众多国家:两河流域、埃及、阿拉伯半岛、希腊……一系列与中华文明的宏大对比回答了先前我的许多疑惑,例如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何既未中断亦未泯灭?“赖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文明的体量、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科举制度。”而欧洲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灾难失去敏感与关切给我们也敲响了警钟,“当历史不再留有伤痛,时间不再负担使命,记忆不再承受责任,它或许会进入一种自我失落的精神恍惚。”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过去,就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在和未来。我辈应牢记历史,勿忘使命,珍爱和平。
透过人生之旅的篇章,我看见了文化背后的鲜活生命。“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无数颗高贵的头颅在风雨中不曾低下,谢晋、巴金、黄佐临……余秋雨通过列举自己熟悉的几位文化创作者,缓缓道来他们由创造之苦融合而成的人生之旅,“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优秀的作品给大众带来的震撼于心头经久不散,高尚的人格情操在岁月的打磨下熠熠生辉。
行走吧!“路,就是书。”让步履行走在山河间,踏上守护全人类整体文明的当代大道,去寻找健全文化人格,将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