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900字

文化苦旅

【第1篇】

满目河山空念远 ——读《文化苦旅》有感

暑假里,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书,感慨万千,久久无法走出。这一趟“苦”旅,不仅仅是作者所走过所经历的,更是我们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一段文化的重温与反思。这“苦”,也不是一次旅程的苦,而是民族的文化的“苦”,而我通篇读来,亦觉苦不可言。

从解冻了的乡村的牌坊,路经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在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前驻足,千年不枯的莫高窟、阳关雪,和着极北宁古塔的笛声,浸沐风雨天一阁的沧桑,在万里寂寂山河、千年煌煌文明中致敬。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大地所负载的精神流向,比他所负载的其他一切都更难判断和遇见。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生长、悲欢离合、演绎人生,土地汲养了人,并将一种文化印记深深地烙印在人的精神里,想要回答人生,就必须得回到生吾养吾的这片大地。

读《文化苦旅》,恰有此感。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东坡突围》这一章。作者在文中说,人们有时会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的仰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把?在了解苏轼的生平前,我的确是这么想的,这样一个千古流传的人物,应当是那个时代的骄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苏轼也是如此,他所遭遇的的不白污蔑是如此荒谬,然而幸好历史是公正的,后人早已忘记他的敌人,忘记提携过他贬斥过他的皇帝,忘记诽谤过他的小人,他们只记得苏东坡。

这让我想起中国历史上许多惊人相似的诗人的故事,他们多是失意落魄的潦倒客,毕生汲汲以求、刻苦钻营,却终成一场空。很奇妙,这些人在他们生时一心功业而名声不显,但千年之后,与曾经的头衔名誉相比,那些失意之作却成了流传千古的凭借。

“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崇楼华堂也都沦为草泽之后,那一杆竹管毛笔偶尔涂画的诗文,却有可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我们赋予山河以文化的阐释,山河给予我们以心灵的滋养。无限江山似锦,尽在笔墨之中。

【第2篇】

读《文化苦旅》有感

在我的印象中,散文无非就是一些靓丽的文字,并且又饱含着哲理,有时又深奥到我无法领悟其中的深意。但是,这些天阅读的《文化苦旅》,为我打开了散文的新世界的大门。

之前的语文老师都向我们推荐过这本书,直到今年暑假,我满怀憧憬,在书店买下了这本书。坐在书桌前,我小心翼翼地取下封皮,用手指摩挲着它那墨绿的封面。“文化苦旅”四个大字赫然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我在想,余秋雨先生是不是在坎坷的旅途中,与每一方土地的特别的历史文化相遇,碰撞下产生了这些历久弥新的文字……

随着日历从七月翻到了八月,窗外的蝉鸣愈叫愈烈,原先郁郁葱葱的绿叶全都耷拉着脑袋。我躁动的心也慢慢地被书中的文字所感动,明白了原来写作不仅仅是握笔抚额,简简单单一笔一划的书写,更是对待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如梦起点,也正是作者全部苦旅的起点。那是作者生长的土地,自然意义上的土地和精神意义是的土地。对它的记述,包含着大量童年的回忆,而童年的回忆又与传说相伴随。当年《文化苦旅》出版后,隐地先生评价其中的《信客》时,说:“虽然置身于散文名著,却具备小说的一切要素。”童年是可以“如梦’的,长大后就要一步一步跨实了。由此为起点,我逐一看到,作者以成年人的目光和脚步所抵达的“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同一本书中,包含着几个不同阅读视域的剧烈转换,扩大了我的眼界和格局,也让这本书的立意更加深远。

背起行囊离开家,我和作者踏上了中国之旅的征途。我印象最深的是都江堰,在阅读之前,我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但是作者用三个排比式的反问句,深深的吸引了我的注意。由一位年迈的老祖宗,一匹千年前的骏马的存在与否,引出了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它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没有成为考古学家们的难题,而是直到今天还一直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它就是都江堰。向更清朗处走去,只一瞬间便发现内心的震动久久无法平静,只因此处独有的水的魅力。这里的水翻卷咆哮,让人心魄具夺,它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接着,可以看到李冰的石像,他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江边。最后又介绍都江堰和近旁的青城山的道教渊源,深邃而又凝练。

这一次中国之旅,让我了解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思考;让我明白了旅行不是拿手机拍个照做个留恋,而是好好感受脚下的土地,剖析其深厚的历史痕迹和意义;让我感受到了精神和体魄可以相互持恒,深邃和青春可以有缘,学识和游戏可以不对立……还有很多。

在经历了“中国之旅”和“世界之旅”之后,《文化苦旅》进入了“人生之旅”。之前写到的那么多古迹,都有无数高贵的生命在支撑。高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必然会经历坎坷。后来,我才明白“苦旅”不是指旅行之苦,而是指创造之苦。人生旅途中的创造之苦,连接成了文化的涓涓细流。

我也思考了许多关于文人的写作,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我的理解中,已经远远超出了散文这一狭义的范畴,它更是对每一片土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的混沌地交融,将它们重温,赞颂和反思。

这个暑假,阅读《文化苦旅》是我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