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高中

【第1篇】

隔着时光遇见您——读《文化苦旅》

在余秋雨看来,窥知门缝下“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犹健”正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苦旅,苦, 未读此书时变有一种沉重之感萦绕在心头。轻合上书,代表女子贞洁的牌坊,如天仙般识文断字的女教师,千年标本的莫高窟,以及幽静,神秘的沙原隐泉和百岁老人巴金,这些无一不历历在目。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书中所写的母亲

这位母亲永远只是微笑,只是倾听,只是腼腆,最多,只是沉默。母亲虽微笑和腼腆,但却是能吃的了苦,能承担的起责任,能张罗好家庭,更是大智若愚。

这篇文章是余秋雨在母亲的追悼会上所致,“90岁高龄的母亲走的很安详,因此,我要求几位弟弟,在今天的追悼会上不要过于悲伤,更不要失声痛哭。”余秋雨说,悲伤和痛苦,容易进入一种共同模式,这是妈妈不喜欢的。妈妈拒绝一切群体化的悲伤,避过一切模式化的情感。感情源于心底,没有感情的悲痛显得那么没有价值。妈妈将自己的悲痛隐于心底,不再哭过一生,不再流一滴眼泪。我们总是喜欢毫无克制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别人哭了也跟着哭,别人笑了也跟着笑,这样的感情就进入了群体化和模式化,毫无自己的思考。

母亲的一生是微笑腼腆的,但这位老人还留下了一系列艰深的难题,让我们也不禁陷入思考。

这位母亲作为大城市的富家之女,愿意在最贫穷的乡村度过自己美丽的青春;愿意独自一人挑起了文明启蒙的全部重担却没有得到过任何报酬;愿意让七岁的“我”不再做功课,而是替代她为所有的相亲写信记账。这,怎么可能?这,却是如此!母亲为了我们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愿意与贫穷相度;母亲看得通透,为了让村里的孩子能够多识字,愿意一个人承担起乡村文明启蒙的重担;母亲果断的对我进行早期教育,让我为乡亲们写信记账,更是为了培养我的人生责任感。这样一位有责任心,不贪图富贵,看得通透的母亲又怎能不是独一无二的?

“母亲的沉默,绝不是害怕,躲避,无能,平庸。恰恰相反,她完成了一种特殊的强大”在爸爸单位的“革命群众”来威胁妈妈时妈妈每次都低头听着从不反驳一句,在叔叔被逼死后,妈妈料理后事,当地的“革命群众”又在一旁厉声训斥,妈妈只是捧着骨灰盒低头沉默,随便他们说什么。或许我们不能理解,在被人误会时为什么不进行反驳?这难道不是害怕的表现吗?余秋雨说“妈妈固守的,是另一套做人的基本道理,也就是天道天理。只有沉默才能为天道天理让出位置,才能为历史裁判留下空间”。妈妈只说“做事不大声,做完就走人。”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缺乏的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心,是一些沉默,是一点通透。承担责任,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着实困难。因此逃脱责任的事例也并不少见。最近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假疫苗事件更是骇人听闻。这不仅是关系到孩子,也关系到一个家庭。出现假疫苗,责任并不在于一方,而是多方面的原因。如果生产商能够不逃避责任,如果质检人员能够承担起责任,如果监督的力度能更大等等或许假疫苗的事件就不会出现。但生活中并没有如果,这更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那部分责任,逃避责任最终只会酿成大祸。同样,沉默,并不代表懦弱,也不代表害怕,有时候沉默表现出来的是另一种智慧。很多人在有矛盾时,不愿意冷静下来思考,逞一时口快,最后点燃火星,让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无比复杂。如果当时选择沉默,如果都冷静思考,或许那些事故都能避免,但最难做到的便是这一些沉默。当我们变得通透能够看通这些道理时,或许生活会更加轻松。

初读《文化苦旅》,好像在山风,月亮,花树下,隔着时光,遇见了那样一位母亲,她腼腆,沉默,却又那样坚韧。

【第2篇】

【苦茶苦情】

入夜,月色微凉。

无灯,空对满地月辉。

月影朦胧,依稀见得谁与谁泼墨。

—题记

茶杯里密密麻麻的茶叶遮住杯底,雨花茶的香味扑鼻而来。轻呷一口,好苦!不禁微露笑颜,这么多年还是改不了喝浓茶的习惯。眼角余光划过桌边的那本书,轻笑出声,这苦茶倒与这书相符。

起身,静立窗前,片片月光如纱翻动,风吹过,吹起了满池的月光,吹远草了丛间的虫鸣啾啾。透过轻纱飘摇,透过月色满堂,远处如雾的银辉悄悄汇聚,勾勒一幅又一幅的画……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朱唇轻起,吟出几缕深情﹔窈窕身影,舞出万千娇媚。那个西湖畔边的娇美女子为她的情人轻唱,细笔描绘着那抹不去的深情。万千柔美,引得那白衣男子缓缓低吟:“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白居易质朴的“老妪能解”的诗句轻轻将那女子刻入中国文化,将“苏小小”三字深深融入西湖……

“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一张刻满沧桑的脸,一双骨节分明有力的手,一身破烂不堪的衣裳,一头蓬松、泛白的枯发。左手持觞,右手持笔,毛笔划过,留下满墙俊朗的笔迹,那年迈浑浊的双眸也泛出光芒,射出一种锐利。身后,几行看客惊叹不已,桌边的破碗不知何时已盛满了铜钱,这钱不为贫穷,不为同情,只为那满壁潇洒!那个叫师宜官的老者书写着“非人磨墨墨磨人”的非凡……

满天黄沙,半壁粲然,映着山脚一湾清水,碧绿清澈。水边,棵棵大树虬根曲绕,染着古道黄沙边的一片明艳可人。一抹淡蓝色闪过,畔边的老尼淡漠而高雅,风吹动蓝袍,显得分外超然。脸上布满细密而宁静的皱纹,宽厚的大手一下又一下地拨动着指尖的念珠,口中喃喃而出的是荒漠里的孤谣,是绿洲中的轻吟。借明净的泉水洗耳,以金色的沙壁明目,老尼的孤守影衬着月牙泉中的点点晶莹……

一轮婵娟隐入云中,收起满江月色,也收起远处的图画……

转身,躺入摇椅,轻闭双目。脑海里闪着那斑驳的VCR……

漫天黄沙的大漠,斯坦因乐呵呵地轻拍车队上的经文;西湖畔边,那抹艳丽,越女亡国的故事只留下西施投湖的悲凉;天一古楼,一个嚼着枣子的偷儿正忙着将楼内的古籍一本本外运……

睁眼,抿一口茶,思绪再一次飘远……

我想跪拜敦煌的漫天黄沙,洗净双目,虔诚地轻叩莫高,叩问那中国佛学的最高峰;我想走入庐山深处,伫立水中,听三叠泉豪情万丈的怒吼;我想漫步山中,买泉两眼,呷出五千年精致茶香……

起,饮尽茶。

轻声幽叹,转身,回房。

身后,月悬中天,正是午夜时分,池塘边依稀有蛙声悠悠。几缕银辉洒在书桌上,照亮那本不知读了多少遍的书。风吹来,翻动封面,四个黑色大字在月光下闪烁——《文化苦旅》!

苦茶苦情苦旅,好苦的一杯茶,好苦的一份情,好苦的,一段旅程……

【第3篇】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 

——题记

历史的年轮碾过,是非、名利化作尘土随风而去;兴盛、衰亡化作柳絮漫天飞扬。历史的长河中能够积淀、流传、永存的只有文化。如今,我站在荒野的沙丘听见风如泣,诉着世事的悲哀;看见雨如泪,滴落文化的叹息。

从未远溯过历史,追寻过文化。历史的风尘蒙蔽了你我双眼,我们何时回过头看一眼身后真实的悲凉。或许你藏卷万千,或许你阅卷无数,可是,你我还曾感受过历史的气息吗?

中国的文化的悠久魅力在历史的演变中更加迷人,静听着千百年前的风雨声,感受着古人的内心搏动,体会着血脉的华夏气息。文化从未在书中最真实的出现,他的真实步履只落在这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只有在山水之中,草木之间才能领悟文化的沧桑。

道士塔

莫高窟,敦煌莫高窟,这里有着中国最为灿烂的文化,如今却成了一个民族的悲剧。

历史,落泪;文化,叹息。

历史定格在20世纪初,中国文化的屈辱源于一名道士手中。

他亲手掘开了敦煌的文化瑰宝,却将其拱手送于他国,难道中国最绚烂的文化仅值几枚银元?难道清政府竟无知,贫穷到了极点?我恨!是当时民族的衰败?人民的无知?这是中华民族的伤口,西天凄艳的晚霞,是伤口滴落的鲜血。

回望悲凉的黄沙中,文化静默叹息。我们是飞天的后人,却造就飞天的悲剧!

白发苏州

苏州,是一个拥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岁月的变更抹不去仅属于苏州的那份气质——淡然、宁静、柔婉。

苏州保留了无数的古迹,诞生出无数的名人才子,更加赋予了这座城一种宁谧,与世无争的儒雅。

苏州算是中国文化的后院,江南文化的代表了。在历史中,无数名人来过休憩,体验苏州的平静与祥和,这座城呢,静静迎接着每一位旅客为其洗涤心灵上的杂尘。

可是,在明代时期,苏州却一改平静的性子,对京城,对朝廷反抗起来:苏州织工大暴动,东林党……苏州人踏着血泊与朝廷反抗,“九千岁”下了,全国欢庆,而苏州又回归平静,安享山色与美景。

这便是苏州,在山水与古迹中安祥在无数的小巷与门庭中,有着无数淡雅的灵魂,正是这样,苏州才能在历史的风雨中以儒雅的气质屹立不倒。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中国的文化在传承与流失之间,继承与创新之中成长。

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无数文化,在苍茫大地,从古至今,文化被包裹在历史的气息中,发酵得更为幽香。

背一份行囊,品一杯清敬,让心灵在荒野中行走,去发掘历史中文化的香醇。

【第4篇】

那年,他已不惑,风尘仆仆,孤身远行。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又西出玉门,踏楼兰访敦煌;后折返宁夏沙坡,听一泓清泉;再一路西行,遍赏阳关雪,轮台月;在喀什,领风土品人情;又随东坡南下,仕杭州,又突围黄州··············· 秋雨先生,一场文化苦旅,是文化的旅行,更是心灵的旅行。从文化中思考,在人性中辩驳。

何为苦旅?一人一骑,带上行囊,追逐文化的足迹遍闯四方。旅途苦涩,即为苦旅。可更大程度上,是对当代文化的反思,痛心疾首。拜水都江堰时,我们感喟于李冰父子的智慧与千年的坚守,让四川盆地得以沃野千里;在道士塔王圆箓地下交易的背后,又是多少屈辱的中国史以及多少相似又不堪入目的回忆。在渭城的朝雨中,我们眼前又浮现出王右丞在送行使安西的元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吞吐的语气,分明就是一派盛唐的豪情与悲壮;在废井的冷眼中,在宁古塔的从善荒芜中,我们看到朝代变更,狼烟四起的无奈与怨恨;在余杭的繁华中,两个跨越百年的地方官,香山居士和东坡居士,励精图治,被记载府志上的,被世人所铭记的,是白堤和苏堤。又说西江苗寨,美女云集,美得纯洁无暇,一句“我们是蚩尤的后代”,一个红枫的神话,一个悲伤的绝辔之野,石破天惊,却不可置否。在萨玛祠伞下的侗寨,具有纯朴却不失先进的集体社会气息扑面而来,集体劳作,集体歌唱,集体贮藏,集体欢笑。在新加坡的郊外,几万座石碑悄然伫立,庄严肃穆的背后,更多的是对不思悔改的日本人的厌恶···········

深沉厚重的文化有如酽茶,初尝苦涩,细品却是甘甜。

余先生豁达之余,也告诉了当代人文化存在的真正方式:并非阳春白雪,而因镶嵌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成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事物。

正如作者在本书序言中所说: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

兴许我一辈子也做不到行万里路,但我愿意在时间的荒野里,静静阅读此书。于粗糙中提升生命的大境界,又何尝不是一场文化苦旅?

历史总是严肃的,维系着一个民族灵魂发展以及走向的文化也是轻率不了的,当我们从历史当中寻找文化存留下来的脚印的时候,这无疑会变成最严肃枯燥甚至有些沉闷却又丝毫不敢懈怠的工作了。哪怕他们藏匿于山水之中,带来了山的灵动与水的柔美,更多的是增添了几分山的巍峨与水的磅礴。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五千年的积淀凝聚着这个民族的血脉根源。这片土地养育了这个民族,凝练了这股血脉,也铸就了这种人格。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五千年,早就和这片土地融为了一体,她记载着我们的历史,蕴藏着我们的文化,昭示着我们的人格,每走一步都能找到让人思索回味的事迹。这天,物质生活日益满足,可我们的精神又该向哪个方向走呢?历史流淌到这天,前路该怎样走,或许该回头看看来时的路,看看古人走过的那些山山水水、楼阁栈道。我们的历史文化藏在于山水之间,脚步太过幽深,不踏破铁鞋又怎会柳暗花明。我们现代人的人格该如何构建,或许还是该看看古人的人格构建,这是我们的血脉,而这又该去问哪些个高山深谷?

一场苦旅,更多的反应了人生。

人生亦如逆旅。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