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

有人情味的历史

——读《明朝那些事儿》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是网络作家“当年明月”所写的明朝历史故事小说。书中的内容于2006年至2009年在网上连载并陆续结集成册出版,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掀起了一股“明朝热”。

读罢全书,合上眼睛,三百年明朝风雨中的刀光剑影、恩怨情仇仍然像走马灯一样在脑海中闪过。这恐怕是我读过的最生动、最有趣、最震撼、记忆最深刻的一段历史。事实上,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类似体裁的历史小说层出不穷,但《明朝那些事儿》却从其中脱颖而出,树立了一个标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作者不仅仅熟悉这段历史,更热爱这段历史;不仅仅写出史实、分析规律,更从中挖掘出不随历史流转,朝代更迭所改变的,人性的光辉。

我们知道,评价历史人物要辩证的看待;要史论结合、一分为二,把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明朝那些事儿》不仅做到了,而且是艺术化的做到了。小说的优点在于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恰恰就适合揭示同一人物的不同方面。这一点,在写明宪宗朱见深的宠妃,万妃的故事上体现的十分充分。

万妃本是一个普通宫女,在朱见深幼年时,一直陪伴着他的成长。即使后来朱见深太子身份被废,也没有离开他的身旁。朱见深即位后,也十分感激和依赖她,将她册立为妃子,十分宠幸。到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段真挚的情感。然而万妃一直没有为朱见深生儿育女,出于嫉妒和担心失宠的心理,万妃一直暗中采取着残忍的手段阻止其他嫔妃生子。朱祐樘,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还是在宦官和宫女的层层隐瞒下才得以出生、长大的。到此我们似乎已经可以比较全面的认识万妃其人了:她精心照顾朱见深、一直不离不弃,忠诚有目共睹,也最终获得了应得的荣誉;但是为了地位不择手段,则体现了她狭隘恶毒的一面。然而作者还不打算到此为止。他话锋一转:

“对她而言,朱见深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不容许任何人把她抢走;卑劣、残忍、恶毒不是她的本性,却是她必须付出的代价——为了爱情。”

一句话点出了万妃的苦衷。

我觉得这是比辩证评价人物更高的一个层次,那就是:研究一个人,除了研究他做了什么、有何对错、造成了什么影响这些客观的事实,还从这个人的主观角度出发,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事实上,这样的研究方法贯穿行文始终,从朱元璋到崇祯,从于谦到张居正,甚至是从头至尾都没有留下姓名的宦官、平民。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能够和这些历史人物同呼吸,感受到他们情感的跃动。

我们说,以史为鉴,而历史是由人构成的,因此归根到底是要以人为鉴。人的行为受他的意识所支配,因而最终又归结到研究人的思想意识。把握了一个人的思想,就能够理解他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来说,是非对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合理,也就是行为符合思想。要做到理解这一点,不仅仅要熟悉史实,还要带着感情去理解历史,去贴合人物的思想。这种研究历史的方法,是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傅雷在他的家书中提到,音乐家精通技巧是一个层次,而理解音乐的作者,带着感情去进行艺术表演则又是更高的一个层次。做到这一点,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艺术。这个说法在历史上同样是适用的。

我们不妨看看作者自己在文中是怎么说的:

“我们这个古老国度有着漫长的历史,长的似乎看不到尽头,但我却始终保持着对这些故纸堆的热情。因为我相信,在那些充斥着流血、屠杀、成王败寇、尔虞我诈的文字后面,人性的光辉和伟大将永远存在。”

对历史的兴趣来源于对历史的人情味的兴趣。作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把这种兴趣渗透在了作品的字里行间。我想,正是这点成就了他的作品。我们学历史,最终需要的不是堆积的史料、高深的学究(尽管它们是必要的过程),而是一部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能给我们启迪、引导我们前进道路的历史——

一部有人情味的历史。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