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读后感1000字高中

巨人的信念

当历史的长河滚滚东逝,当岁月的史书页页翻过,当日月的光辉次次降临,留在世间的,不是奢侈的宫殿,不是闪闪的金银,不是战争的硝烟,而是“巨人”的信念。 

——题记

贝多芬——命运的激昂

每当听到那使人热血沸腾的《命运交响曲》,我总是情不自禁的想到贝多芬的一生。

1770年2月16日,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终日沉醉于酒精的麻痹而不能自拔,母亲是个工资微薄,地位低下的女仆,家庭的贫寒使少年贝多芬饱受生活之苦,也看透了世态炎凉。1792年,贝多芬掀开了他人生的新篇章,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通过不断地学习及自身的天赋,他的音乐梦正一步一步的实现。可上苍总是见不得完美,正当音乐王国的大门已向他敞开时。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力逐渐衰退,并直至失聪。这对一个音乐人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心爱的女子朱莉埃塔的嫌贫爱富,与无声的痛苦掺杂在一起,让贝多芬受到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可这位“巨人”并未被打倒,默默的承受痛苦,继续自己音乐创作,用不可思议的力量诠释着生命的信念,谱写着命运的乐章!

贝多芬是独一无二的。他就如一块无暇的美玉,容不得俗世的半点玷污。正如他给以自己财富为傲而轻视贝多芬的伯爵写信道:古往今来,伯爵有许多,富人有许多,国王有许多,可贝多芬只有一个!

恍然间,我仿佛坐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那个世界音乐最高的舞台中听着,不,是感受着《命运交响曲》的激昂。而台上,是一个失聪的音乐家,用生命在演绎着“巨人”的信念。那一刻,他仿佛也听到了,一个个音符早已刻进他的骨髓,注入他的血液,融入他的生命!

米开朗琪罗——灵魂的疲惫

凝视着米开朗琪罗的遗作——《哀悼基督》,我不禁感慨万千。一位天才雕刻家,本该为世界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可却终日做着违心的作品,直到生命的尽头,才能为自己动一下工具。

少年时的米开朗琪罗,在不断地学习中,雕刻技术日渐炉火纯青。可天妒英才,从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到保罗三世,这些当权者一直不断地差遣他,让他雕刻着歌颂他们丰功伟绩的雕像。不断地奔波,工作让米开朗琪罗真的累了,是灵魂的疲惫!

终于,一切都结束,在雕刻完哀悼基督后,上帝决定拯救这个可怜的“巨人”,于是,1564年2月14日,上帝召回了他。对米开朗琪罗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在天堂,他终于可以为自己而雕刻了。

疲惫的灵魂,该放松了。 

托尔斯泰——思维的升华

终于,一个过的还算幸福的“巨人”出现在面前。

从《童年》《少年》《青年》,到《塞瓦斯托波尔纪事》,1851年左右的托尔斯泰,因为隐居深山,那清明的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了过来,创作出这些令人激动地作品。这段时间,他是快乐而充实的。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有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当后盾,托尔斯泰把全部精力放在文学创作上,写出了不朽的巨著《安娜.卡列妮娜》和《战争与和平》。稿费使他过的十分富裕,但他依然十分关心下层穷苦人民,写了很多批判社会不平等之类的文章,如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穷人》。

82岁时,列夫.托尔斯泰这位文学“巨人”与世长辞,但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一本《名人传》,将三个“巨人”传奇经历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巨人”的信念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人们也会永远铭记他们。因为他们留给了后人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财富!

—尾记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