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价值之上的“打赏”
作者:朱淑娟 时间:2018-11-27 13:16:49 我要投稿!
在享受和被享受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寻求自我情感传达的表达途径,可以是对付出者的一句赞扬,一次推荐,甚至通过金钱实现自我需求的双向互动。而在当今网络中打赏行为屡见不鲜,这当中既有对传统激励方式的创新,也有令人心寒的种种忧患,其存在和发展值得深思。
其实打赏行为所折射的心理是个人对付出劳动者价值的肯定,也是付出者对其劳动的自我认同渠道。三毛曾说:“人们常常不愿探索自身的价值,将自我依附于他人之上,离开了他人,我们惶恐不安。”正因人们普遍存在的共情心理,才倾向对他人价值认同的输出和索取。
当然,适当合理的打赏行为,对于尊重劳动成果的社会风气导向大有裨益,特别是对幕后默默无闻的工作者来说,既带来些许额外收入,更可为维持精神动力打上一针强心剂。可是,如今在网络潮流的裹挟下,一方面非理性庞大网络群体的涌现,另一方面为逐利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创作者的增多,俨然使“打赏”变了味,成了滥俗文化的滋生源头。
打赏行为之所以蒙上恶俗趣味,抄袭作品,亵渎文化的阴影,很大原因在于拜金主义盛行从而一味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部分打赏者缺乏辨别能力和批判思维,更为逐利者提供可钻营取巧的漏洞,一批批趋之若鹜的受赏者无形中成了消蚀社会正能量的有力推手。如马尔库塞所说,工业社会的人失去创新性,批判性,成为单向度的人,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死气沉沉。
因此,要让打赏用之有道,取之有道,必须把打赏建立在个体的价值观之上。殊不知,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是积聚成群体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只要个体持有打击恶俗劣行的正气,牟利者便缺乏个体金钱来源的生长土壤乃至因此付出代价,打赏自然也不会沾染世俗逐利的污浊。个体心中有衡量对错的标尺,打赏行为才不至于沦落为一场虚假的集体狂欢,社会正气向心力也就得以助长。
如果说打赏行为本是一张白纸,原来描绘的是打赏者发自内心赞赏的缤纷,那么切莫因金钱肆意涂抹,给打赏行为涂上不该有的色彩。而不被表象同化,拥有自由思想人格的人,必然能不被眼前浮云遮望眼,他们看到的,依然是那些真正付出者诚挚的灵魂,他们赞赏的,依然是真正付出者不甘平凡滚烫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