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巴蜀文化的作文600字

【第1篇】

【璀璨明珠----巴蜀】

巴蜀,是巴人的故乡。我们知道,蜀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国号。千百年来,世事更替,斗转星移,孕育了纯厚浓郁的巴蜀文化。

闻巴蜀,首先浮现的便是美丽的巴蜀山川,每一年都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来参观、欣赏。其主要之一便是乐山大佛。乐山大佛头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托膝,体态匀称,神情肃穆,依山凿成,临江而坐。它被誉为“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从他的精致,严谨可以看出古人对神佛的无比崇敬。另一便是峨眉山。“峨眉山月半轮秋,引入平羌江水流。”这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作。见他对峨眉山的描述,仿佛我们也踏至峨眉山顶,仰望那银玉盘般的秋月,低头俯瞰,涛涛江水流向远方,仿佛水无相连,一望无边。

尝巴蜀,便是心中火红火红。“辣”在巴蜀的每一个角落都飘荡着。巴人便是“无辣不欢”。川菜历史悠久,以麻、辣、鲜、香、色、味、行等独特风格享誉天下。因此,当你坐在巴蜀饭馆里,就能闻到香味,沁人心脾;看见时,更是浓烈,碗中鲜血淋漓的场面,就像刚激战后的战垓,到处都是“鲜血”。一口咬下去,那些吃不得辣的人,便立刻惊跳起来,面红耳赤,而巴人却在享受着令人欢愉的美食。巴人喜欢吃“辣”的食物也跟地理因素有关,这里气候潮湿,吃“辣”可以驱冷除湿热。还有回锅肉、宫保鸡丁、东坡肘子、辣子鸡、夫妻肺片等特色菜,香飘海内外。因此,人们常常说:“食在中国,味在四川。”这是对四川极大的褒奖。

赏巴蜀,这里有着精彩绝伦的川剧艺术。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中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堪称中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中,最经典的绝活当之无愧便是“变脸”了。“变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属中国戏剧界唯一的国家二级机密。脸谱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川剧脸谱用不同的色调、图案甚至文字来表现人物的特征,是川剧表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表演过程中,人物的面具总是不停更换,其速度之快,当令人惊诧了。除“变脸”外,还有“吐火”和“滚灯”等绝活。“吐火”是川剧里最有名特色的表演之一,演员往往口含松香粉末或煤油,就能吐出一道道火柱;“滚灯”是川剧小丑剧和喜剧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川剧中久负盛名的独门绝活。当你漫步在巴蜀小镇里,你便会时不时地听到锣鼓声和喧闹声。川剧艺术给巴人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情趣,抹上了一抹晶莹的亮色。

忆巴蜀,这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从古至今,都有各类出类拔萃的人才从这里诞生,就如杨慎------明代著名文学家。他一身刻苦学习,勤于著述,除文学成就突出外,亦精于经史、音韵、金石、书画,且对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有很深的造诣。《明史. 杨慎传》称:“明世纪诵文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又如我们敬爱的邓爷爷----邓小平,他为我国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郭沫若、张大千不惜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巴蜀如诗,一直熠熠生辉地刻在石壁上,等着有缘人去品读、去描摹、去朗诵;巴蜀如水,一直晶莹剔透地流淌着,等着追梦人去汲取、去播散、去探索。

啊!巴蜀,一个神奇秀丽的地方,一个让人忘不了的地方,一个让人来了不想离去的地方。

【第2篇】

【变脸的奥秘】

巴蜀文化,是现在中国“一带一路”的最热话题。近年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了一条让文化“走出去”的路。身为四川人,我当然知道并且明白其中的奥秘。

我在小学时,那里曾举办过一种变脸的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巴蜀文化。

在前一天晚上,我就因为听说了明天有活动,而高兴得睡不了觉。第二天,我便早早地从床上爬起来,火速地冲向学校。一进门,我就发现,好多同学也在里面闹哄哄地聊天:他们也和我一样兴奋呢!

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我们安全的走出了教室,坐在前面几排。仿佛过了很久,才开始了表演。

先是一个喷火人,他给我们表演了他喷火的技术。我看见,从他嘴中,吐出了一大堆红红的火焰。接着又是一个剧场。再后来,就是我最期盼的变脸了。

一位叔叔穿着红色的衣服和披衣大步地走上了主席台。他对我们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然后就开始了他的表演。

音乐开始播放了。他随着音乐跳舞,手拿着扇子左晃右晃。同学们都没看见过这种场景,他们听了音乐都兴奋极了,许多人都站了起来拍手,甚至有些人因看不见而跳了起来。

那位叔叔忽然转了身,把扇子从脸上划了过去,脸变成了蓝色。我们拍手叫好。他又把扇子一打,把脸挡住了,仿佛在与我们玩捉迷藏。他把脸一伸,脸又变成了红色。我听见身后都在为此欢呼雀跃。那位叔叔又接着一瞬间转了一个身,我又发现那位叔叔的脸变成了黄色。他又把头一摇,又变成了其他颜色。真是太神奇了!活动结束后。我还回乐无穷。

后来他们告诉我,变脸是古代人面对凶猛的野兽而想出的方法。那些人们为了生存,把自己的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的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他们说,其实变脸很简单。把它分为三大类;抹脸、吹脸、扯脸。抹脸只是把化妆油彩涂在手的某一特定部位,手往脸上一抹。便可以变成另一种颜色。吹脸只是摆个盒子在地上,内装粉末。一吹,便可变脸。扯脸,是事先将脸谱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一张一张贴上去,在舞蹈的掩护下。扯下来就OK了。

变脸是巴蜀文化的其中之一。还有很多有趣的巴蜀文化,没有一一道来。下次慢慢道来吧。这些就是“一带一路”所传出去的文化,巴蜀文化真了不起!

【第3篇】

【芙蓉一夜冷微雨】

千载过后洗尽了铅华,一直坚守的土壤在你脚下,至死不渝的回答…… --题记

那是明媚阳光里的忧伤,是繁华浸染后浅浅的回眸。那是蜀绣,传承千年的秘密,一想到刺绣,就潜意识地飘进了唐风宋雨的时光里:烟雨江南,伴着春暖花开,碧水长天,一龄女子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计上心思,轻挑慢捻的细描针线,一针一线地来回穿梭。那柔软的锦缎上流淌着光滑如初的岁月,细细描摹,抚摸每一处哀伤的愁思,带着昨日的月光,美的暖了夕阳。繁匝的丝线在绣娘手中轻搓慢捻,不觉绣成几缕梅花,在素白的锦帕上,一冷一艳之间,将无数芳华的梦融成胭脂的色调,带着今生的夙愿,带着隔世的梅香。那无双的双面绣以只只蝴蝶流连其中,可终究是蝴蝶飞不过沧海,正如白落梅所说:“与她相关的尘缘旧梦,已然沧桑,只是,她红颜不老,纸窗竹榻上的那炉茶如何敢凉?”我想,蜀绣大抵也是如此吧,人们早已忘了她的辉煌,只依稀记得当初那恬静如水的容颜。有着“不是人间富贵花,我是世间惆怅客”的气度风华。蜀绣,穿过了魏晋玄风,跨过了名士风流,送走过唐月宋水,落在每个巴蜀人的心上。同样,当金发碧眼的异乡人贪恋那指尖风雅。我们早已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作为文明发源地之一的我们,早已介绍那无边风雅的蜀绣,“翠竹泣墨痕,锦书画不成,情真意线,绣不尽鸳鸯枕。”

你看,那梨园行里闪耀着璀璨的明珠,一种以消遣闻名的艺术--川剧。一悲一喜一抖袖,一跪一拜一叩首,一颦一笑一回眸,一生一世一瞬休。在那些刹那的芳华里,戏子入画,演绎着别人的天涯,一瞬间,粉墨登场,眼底朱砂浸染了墨痕,唱词咿呀咿呀演着他人的悲欢。纵然万般浓妆艳抹,也掩不住眉间倾世的风华。像虞姬在乌江自刎“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一句婉转而又悲决。那川剧是魂,有着几十年的悲欢喜怒,爱恨情愁,什么变脸,喷火,戏台上辗转的光影绰绰。沉重的红幕戏台,老旧的听戏椅。那楼阁上的人儿,不禁让人晃了眼,是从那林家铺子里走出来的林家女儿,还是似水年华里的默默?她们都是同样灵秀、悲婉的。戏子演绎着戏台上的假象,却不知自己早已在翘袖折腰,水袖对空翻中入戏。曾经特别喜欢过一段话:上了妆的蝶衣,精致,却生活在虞姬的假像中;卸了妆的蝶衣,依旧活在虞姬的阴影中。不怪段小楼,不怪项羽,只因蝶衣把生活唱成了戏。果然戏子入戏,一生悲惋。川剧也正好符合了这一点,纵然岁月里流淌着欢声笑语,纵然白茶清欢,纵然不见归来,它仍待你岁月如初,眉眼如故……戏本无心,奈何听戏之人有了心,便再也出不去这重楼高锁的万般红尘俗世。

蜀绣无双,惊世芳华;

秀娘纤手,描勒春秋;

川剧绰约,勾销爱恨;

戏子入画,一生天涯;

愿巴蜀常青,文化永存,世人勿忘,归于山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兮!

这是我眼中的巴蜀文化,“一带一路”中未曾揭开迷雾的锦城,愿“一带一路”文化友人聆听成都的声音,芙蓉花落盛丽无的繁华。城南花已开,愿君常安在。这,便是巴蜀,我生活的地方,至死不渝的回答……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