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可卿作文3000字
作者:李子烨 时间:2019-02-26 11:43:54 我要投稿!
秦可卿也许是整本红楼梦里出现的最少的主要人物了,但是众所周知,她的身份可不简单。无论是被贾府“收养”还是死后如此隆重的葬礼,无不透露出她的与众不同。换句话说,她就是警幻仙姑的妹妹,天上来的人,被记录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的老千岁之女。
对于她的死也许许多人都像我一样,感到有些来的突然,有些摸不着头脑。本以为在张太医的妙手下她应该继续在红楼梦中演绎着她来自皇家的身份,毕竟在此之前,早已听说过她的特殊。从刚读红楼梦时就开始期待她的出现,哪有想到,不过七回,她就早早地离开了这本书。但是她的“预言”可揭示着结尾。
在她死前,强调地描写过她给王熙凤托梦这件事,这也许是除了她生病之外最突出的一段描写了。但是这看起来有些不合常理,按理来说,与她最亲密的应该是贾蓉才对,死前托梦给丈夫怎么看都比托梦给婶婶合情合理得多。不过相信许多人都注意到了,他们只有夫妻之名可没有任何的夫妻之实,就连进可卿的房间时说的也是“秦可卿的房间”而不是“贾蓉的房间”。更别说可卿的葬礼,怎么看都是贾珍哭得最痛心啊,而贾蓉最多只能算一个跑腿的。那么这么说来她又为何不托梦给贾珍呢?秦可卿托梦的意图很是明了——警示贾府要提前为未来做好打算,避免树倒猢狲散的悲剧。相比贾珍,王熙凤在这方面反而更上一筹。“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管的男子,也不能及你。”从可卿的原话里就可以看出,王熙凤才是贾府中的实际掌权者,她在大观园里可以说是能“调兵遣将”,对于挽救贾府命运来说,贾珍还差的远了。就在本章的最后,再次点明秦可卿死后,室内无人,渴望权力的熙凤开始代理宁府事宜。“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既然这托梦对人选这么苛刻,其中内容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月满则亏,水漫则溢”,“登高必跌重”。这些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才能体会,而对于贾府中这些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一世诗书旧族来说,只不过是杞人忧天而已。不将这重任交给那些聪明人,岂不白费了可卿的这一番苦心?即使熙凤已经如此聪慧,但终究还是在问“但又何法可以永保无虞?”果然,没有些经历的人终究是太天真,这话要是熙凤晚二十年听到,说不定才会有切身的体会吧。
这不仅只是可卿对贾府命运的一个警示,同时也是自己“漂泊一生”后的感言。她的父亲有权有势,还有夺得皇上大权的希望,自己也能在贾府里过得安宁。但若她的父亲夺权失败,也许除了死,就是苟且偷生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她自己明白,也希望别人能明白。她自己可以说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登的太高,跌下来之后也无力回天,但贾府不同,他还有希望不辜负一世的诗书旧族。出于同情,还有一些感谢,她托梦给熙凤,为了贾家,也为了许多将像她一样有相似命运的人。
许多人都知道,原文中关于秦可卿的死有另一种说法——“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但是由于曹雪芹父亲的反对,这一章被替换掉了,秦可卿也有了另一种结局。既然有了另一种结局,为何判词确没有过更改呢?绝不是曹雪芹的偷懒,也绝不是他的疏忽,唯一的解释就是——一切都没有变过,真事隐去,假语依存。
许多红学专家都在不断猜测在“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一回中讲了些什么。从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来看,秦可卿是因为“情”而在天香楼上吊自杀的。既然“造衅开端实在宁”写的应该就是贾珍了,加上之前焦大骂出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时众人的紧张情绪,看来这件事,与贾珍脱不了干系。当然,这可以算是贾珍的错,否则他又何必如此痛心地说:“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
但这个“淫”字究竟是因为觉得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还是因为被别人撞见而羞愤交加?联系前文来看,这又不是第一次,要上吊早就可以去上吊了,何必拖到现在,判词里也说过了“情既相逢”。但焦大不是早就发现了吗?看了网友的分析之后突然觉得很有道理。有一个丫鬟之前没有出现过,但是在秦可卿的葬礼上却被提到了“又一小丫鬟名宝珠者,因见秦氏身无所出,乃甘心愿为义女”这出现的有些突然,怎么突然冒出来一个对秦可卿这么忠心耿耿,情深意切的丫鬟了呢,为了主人的过世而一头撞死?有一种解释就是——畏罪自杀。因为撞见贾珍与秦可卿在天香楼而让秦可卿上吊自杀,之后又怕贾珍谴责施罪,于是就一头撞死而落下一个好名声。
尽管在这里众说纷纭,但是无疑,秦可卿病死这种说法是完全行不通的。首先,判词从未出现过关于可卿因重病而死的预兆,其中唯一的暗示只是死于“情”。其次,在十三回之前,并没有强调或暗示可卿已经病入膏肓,按照曹雪芹的写作手法,可是不会漏掉这些暗示后文的机会的。再说,她的病经过张太医的调养已经稳住了,虽没见好转,但至少不像是会突然发病而死的吧。但是看熙凤刚听到可卿死时的表现“唬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宝玉也是如此“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他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急火攻心,血不归经”。如果身边有这样一个早已病入膏肓的人,又何必如此惊讶地表现呢,看来的确,可卿的死是个意外,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绝不是病死。
现在我们分析完了死因,是时候仔细看一下托梦中蕴含的寓意了。“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划下将来衰时的事业,亦可能常保永全也”的确,六十年一个循环,好事永不能长久。想第五回里面所演绎的《红楼梦》一样,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好事终有一散,难得长存。
可卿留下的最后一句诗词是“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曲演红楼梦的最后一节也是同样的意思——飞鸟各投林。这些类似于判词一样,贯穿了整本《红楼梦》的始终,可以说,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些铺垫而展开的。从开始就有各种各样的人出现在这本书里,为官的,富贵的,有恩的,无情的,欠命的,欠泪的。他们有不一样的开始,却也有不一样的结束——家业凋零,金银散尽,死里逃生,分明报应,命已还,泪已尽。的确,书中的人物就是有着这样的结局,这出乎意料的结局。但是真的出乎意料吗?只是我们看到的太少,我们不断地在说“活在当下”,可我们不能只看到当下。或者说,连当下都没看明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我想,这就是秦可卿想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可不能只注意当下的荣辱而忘记了兴衰更替。
我想,《好了歌注》已经是诠释这兴衰更替的最好的例子了。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解得切,解得切!解出来的,也就可以遁入空门了。
所谓遁入空门,其实就是看明世间的道理,秦可卿无疑是做到了,她看出了贾府的衰败,看出了贾府中各人今后的命运。是啊,各自须寻各自门,别人帮忙找来的,难以放到心上。熙凤虽然深觉可卿说的有理,但终究还是被耽搁下了。而贾府,并没有走出这个轮回,并没有成为一个特例,沦入这“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一个轮回结束了,荣辱更替了,这书,这红楼一梦,也该醒了。可不知这读者,是还在梦中呢,还是已经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