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祁奚请免叔向》原文、翻译及鉴赏

栾盈出奔楚①。宣子杀羊舌虎,囚叔向②。人谓叔向曰: “子离于罪③,其为不知乎?” 叔向曰: “与其死亡若何? 《诗》 曰④: ‘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知也。”

乐王鲋见叔向⑤,曰: “吾为子请。” 叔向弗应,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 “必祁大夫⑥。” 室老闻之⑦,曰: “乐王鲋言于君无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许。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 叔向曰: “乐王鲋,从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 《诗》 曰: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夫子,觉者也⑧。”

晋侯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对曰: “不弃其亲,其有焉。” 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⑨,曰: “《诗》 曰: ‘惠我无疆,子孙保之。’ 《书》 曰: ‘圣有谟勋⑩,明征定保。’ 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11),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鲧殛而禹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 管、蔡为戮,周公右王(12)。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

宣子说,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13)。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注释】

 ①栾盈: 晋大夫。他为争夺执政地位而发起叛乱,失利后逃亡。②宣子:即范宣子,晋执政大臣。羊舌虎: 晋大夫,栾盈同党。叔向: 即羊舌肸,晋大夫,羊舌虎之兄。③离: 同 “罹”,遭受,遭遇。④《诗》 曰: 所引两句出自佚诗。⑤乐王鲋: 晋大夫,晋平公宠臣。⑥祁大夫: 即祁奚,晋大夫。他曾举荐仇人解狐及自己的儿子祁午,为时人称道。⑦室老: 家宰,宗族家臣的负责人。⑧觉: 正直。⑨老: 告老退休。馹 (ri): 传车,古代驿站用的车。⑩谟: 谋略。(11)十世: 指远代子孙。宥: 宽宥,赦罪。(12)鲧 (gun):禹的父亲。殛 (ji): 诛杀。伊尹: 本为商汤之相,名伊,尹为官名。汤之孙太甲即位荒淫,伊尹放逐他三年后才复位,自己为相。管、蔡: 管叔、蔡叔,周公的兄弟,但管叔、蔡叔叛周助殷图谋复国,周公平定叛乱,辅佐成王。右: 辅佐。(13)公: 晋平公。

【译文】

 栾盈逃亡到楚国。范宣子杀了羊舌虎,囚禁了叔向。有人对叔向说: “您遭到罪过,恐怕是由于不明智吧?” 叔向说: “比起死和逃亡来又怎么样呢? 《诗经》 说: ‘多么悠闲自得啊,姑且以此来度过岁月。’ 这正是明智啊。”

乐王鲋去见叔向,说: “我为您去请求。” 叔向不答应,他出去时也不按礼仪拜送。叔向的手下人都责备他。叔向说: “一定要祁大夫才行。” 家臣头子听到了,说: “乐王鲋对国君说的话没有办不到的,他想请求赦免您,您又不同意。祁大夫是做不到的,您却说一定得由他去办,这是为什么呢?” 叔向说:“乐王鲋,是一切都顺从国君的人,他哪里能办得到? 祁大夫举拔宗族外的人不摈弃仇人,举拔宗族内的人不遗漏亲人,难道独独会丢弃我吗? 《诗经》 说:‘有正直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归顺他。’ 他那人,就是正直的人啊。”

晋平公向乐王鲋询问叔向的罪过,乐王鲋回答说: “不背弃他的亲人,他可能是参加策划叛乱的。” 当时祁奚已经告老休养了,听说这情况,坐上传车去见范宣子,说: “ 《诗经》说: ‘赐给我们的恩惠没有边际,子子孙孙永远保持。’《尚书》说: ‘智慧的人有谋略功勋,应当明守信用保护他们。’ 善于谋划而少有过错,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的品格,叔向是具备的,他是国家的栋梁啊。即使他的十代子孙有过错还要赦免,用这个来劝勉有能力的人。现在因为羊舌虎这件事一旦使自身不免于祸,因此而死,这不也使人感到困惑吗? 鲧被杀而他的儿子禹却被舜重用,伊尹放逐太甲而又做他的宰相,太甲始终没有怨恨的样子;管叔、蔡叔被杀,而他们的兄长周公仍然辅佐成王。为什么他要因为羊舌虎而被杀呢? 您做了好事,谁敢不努力? 多杀人为了什么呢?”

范宣子听了很高兴,和他同乘一辆车子,向晋平公劝说而赦免了叔向。祁奚不去见叔向就回去了,叔向也不向祁奚报告获得赦免,就去朝见晋平公。

【鉴赏】 

叔向的弟弟羊舌虎因参与叛乱而被杀,叔向也被株连下狱,晋平公的宠臣乐王鲋去看望叔向,许诺要为他说情,救他出狱。叔向没有搭理乐王鲋,认为他是一个一味阿顺君意,看国君言色行事的小人,不可能替自己说话,救自己还要靠祁奚,认为他“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是一位真正的正人君子。果然,晋侯问起叔向的事,乐王鲋说叔向看重亲情,可能参与了策划叛乱,欲置叔向于死地。祁奚当时已退休在家,听说叔向被囚,出于爱惜人才,为国家利益着想,他主动向范宣子和晋侯请求免叔向死罪,事成则“不见而归”。祁奚的忠直耿介、不图私好的君子作风与乐王鲋讨好取容、阳奉阴违的小人行径形成了强烈反差,叔向临危不惧、正派磊落、善辨人事也被刻画得十分传神。本篇虽短小,却包含了对人情世态的深刻剖析。

字数:2003

知识来源: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42-43-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