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尼生《冲击,冲击,冲击》原文及赏析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2-06 12:54:11 我要投稿!
《〔英国〕·丁尼生·冲击,冲击,冲击》经典诗文赏析
冲击 ,冲击, 冲击
在你寒冷的灰石上, 哦大海!
我愿我的舌端能表达
我的思想——它起自中怀。
幸运啊, 那渔民的男孩,
他和妹妹在玩耍时高声嚷!
幸运啊, 那少年水手,
他在海湾里小船上歌唱!
那些壮美的船只继续朝
山脚下它们的港口行进;
哦, 多愿能接触一只消失了的手,
听一个沉寂了的嗓子的声音!
冲击, 冲击,冲击,
在你岩石的脚下, 哦大海!
但那已消逝的最后的欢乐之日,
将永远不会为我归来。
(鲍屡平 译)
《冲击, 冲击, 冲击》 (又作《拍岸曲》) 这首小诗, 虽只有四节十六行, 却是丁尼生极著名的作品。该诗大约作于一八三四年春。
当时丁尼生的好友哈拉姆逝世不久, 丁尼生心上的创痛犹新。 一天早晨, 诗人在两排开着花的篱笆间行而行, 一个时期以来一直压抑在心的“往日的欢乐不再归来”的悲哀与挚友辞世带来的隐痛接踵袭来,满腔的苦闷与伤悲倏然迸发,遂成此绝唱。在这形象鲜明、感情真挚且声韵铿锵的十六行诗中,诗人通过对海边景象与渔家子欢乐生活的描写,衬托出胸中对过去日子和失去了的友情的深深缅怀。
全诗从总体上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永恒与暂时、青春与衰老、存在与虚无高度集中地排放到一起,诗意浓缩,主题突出,艺术效果形象生动而又余味无穷。诗的一开头,便深沉有力地描述了大海对“寒冷的灰石”的撞击,也就是“永恒”对“暂时现实”的撞击,隐喻用得巧妙而冷峻。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第一行诗很有节奏地一连用了三个“break” (冲击、击碎),这不仅可以让人听出大海那“嘭—嘭—嘭”铿锵而又规律地拍岸的涛声,而且可以使人联想到浪花在灰岩上击得粉碎的鲜明形象。遗憾的是,一旦译成中文,便很难完整地表现出原诗的这种魅力了。不管是译作“拍岸,拍岸,拍岸” (《英美名诗一百首》,孙梁译)、 “撞,撞,撞”(《英国文学史》,梁实秋著),还是象前面译文中译为“冲击,冲击,冲击”,都不能与“break”原意的生动与形象化相比,这恐怕应算是“译诗难”的一个突出的例子。诗的第二节写渔家子那美妙的青春生活,你看他“高声嚷”着与妹妹无忧无虑地嬉戏追逐;你看他傲立在“海湾里小船上”引颈高歌,唱得何等开心……在这对渔家少年美妙青春与欢乐生活的赞叹与羡慕之中,诗人那种对青春岁月的怀念之情自然是不言而喻了。所谓“弦外之音”,这便是正解。第三小节对比鲜明:那些“壮美的船只”仍一如既往地行进在“山脚下它们的港口”,而往日那只常接触的手已经消失,往日那个听惯了的嗓音也已沉寂……细细品来,真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无穷余味呢!最后一节,诗眼。在那一次又一次永不停息的海浪的冲击之下,大海的永恒吞没了过去,吞没了那“最后的欢乐之日”。青春、友情、光阴、欢乐,都一去不返了,唯有大海,将永远在那“岩石的脚下”冲击,冲击,冲击……即写诗人那种对美妙青春与欢乐日子的缅怀及其因失落而产生的惆怅之情,真实自然,不能不打动每一位入诗的读者。诗的结尾与开头,以大海波涛的拍岸之景及对“永恒大海”的赞羡之情遥相呼应,使全诗显得紧凑、完整,并使人仿佛看见诗人在大海边久久伫立、默默思索、最后又蹒跚而去的情景,诗人之“诗外的我”也活生生地站到了读者面前。被称做“抒情诗的天才”的丁尼生的艺术功力,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