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那些持续对自己的发型不满意的人有一个共同点,便是他们拒绝承认问题其实出在自己的脸上。对于我们来说,需要经常反思的是问题到底出在发型方面还是脸部问题。在新媒体写作中,我们不应被“新媒体”这个前缀所迷惑,应该把重心放在写作本身,因为掌握了写作技能,就已经完成了工作的90%,而后再去学习“新媒体”的传播技巧。这也是我一直强调“学习新闻的第一个工作最好是在传统媒体”这一理念的关键所在,因为首先需要在那种采写编辑的环境中培养出良好的写作能力。如果写作能力还不够,什么也做不了,那就不要急着去追求“公众号写作技巧”来谋求爆款或变现,否则只会成为一个写作机器,毫无创新,只会制造“爆炸”事件,只会“显露”自己的不足。

年轻人制作,值得吐槽。

一位朋友报名了网上的一门名为“公众号写作和新媒体技巧培训课程”,上了几节课后,她感叹道:发现在教授写作公众号的诀窍是“取经”。当朋友感叹时,她还分享了一张课件图片,着实让人瞠目结舌,这不就是在教人“取经”吗?缺了什么就取什么,如果缺少架构,就用百度思维导图;缺少观点,就用知乎关键词;缺少金句,就用百度金句;缺少案例,就用百度案例或故事;缺少数据,就搜索报告或数据;缺少趣味,加入电影片段;缺少深度,就用百度学术搜寻专业期刊或论文。

缺少的东西太多,你又要写什么样的文章呢?观点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如果没有观点,你怎么写文章呢?没有框架,框架可是文章的主干,没有框架怎么敢想着写文章呢?让我想起了那个打麻将的笑话,这不仅是“三缺一”的问题,更像是“一缺三”啊。就像是拿到了一张价值500块的波音飞机提货券,就准备去购买波音飞机一样荒谬。刚刚完婚就自吹自擂地说“成功了三分之二”,红娘同意了,我同意了,女方还没同意呢。这就好比空空如也,一脑子空白,却想着写微信公众号盈利一样不现实。

每次都是使用百度,总是逛知乎,还有用电影片段、专业期刊、论文之类的资料,虽然说得很隐晦,其实只不过是在讲洗稿的技巧。自己一无是处,却想要借他人之力,将别人的内容洗白成为自己的,拼凑在一起制作成一篇走红的文章。洗取框架,盗取观点,复制金句,篡改数据,抄袭段落,深度抄袭。做着见不得光的事情,却被某些新媒体的公众号们当做了写作技巧在传授,可见这种行为已经堕落到何等地步,毫不掩饰,为什么那些辛苦洗出来的稿件就不能走红呢?只要文章引爆了,人不要面子。

在写作时千万别完全依赖新媒体技巧的培训,写作应该是源自内心,需要厚积薄发。它是你和他人诚挚对话的体现,向某种认知贡献独特的一环。用你积累的“知识金字塔”去支撑思考,对于提升观念水平至关重要。至少先确保自己的作品有90%的实质内容和思想支持,再借助10%的技巧和他人经验来提升传播效果。如果没有独立框架、观点和金句,只依赖知乎和百度去复制,那就是抄袭。郭某、于某等名人已经意识到错误,并向社会道歉。由于知识产权越来越受到重视,抄袭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因此,请停止使用洗稿宝典,尊重原创。

有人说,写作是否能够引用名言和佳句?当然可以引用,合理的引用就像是锦上添花,而无耻的抄袭则会很明显。引用是什么?就是在阅读积累后,写到某处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运用到一些佳句或合适的片段,文章的核心观点仍然是作者自己的,这些句子和段落已经融入了日常阅读中,贯穿于作者的思想,与观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好像金句和案例随之而来。而抄袭是什么?就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核心,完全依靠知乎、百度、微博截图、他人文章观点以及媒体报道的拼凑,剽窃了别人的信息后,文章就变得毫无价值。

创作是内化知识和信息的外在表现,需要掌握丰富资讯,脑中存有众多案例,才能建立联系,形成独特见解。学者阿伯特称之为联想式获取知识。他强烈反对点到为止的学习方式,指出:

在很大程度上,我指导的许多学生都认为,掌握一些知识就等同于知道一个网址。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寻找”。他们在互联网上寻找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对他们而言,读《亚当·斯密》就代表着查找每一章中真正重要的五到六个句子。他们不明白,亚当·斯密其余的句子中蕴含着论点和论据,他正是通过这些论点和论据来构建和支撑这些学生所强调的重点内容。对这些学生来说,阅读只是在互联网以外的地方查找信息。这是一种筛选掉无关紧要内容、寻找真正重要信息的练习。实际上,他们不信仰思想,而是信奉碎片化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斯密的理论不是一个推论链,而仅仅是一组固定的内容。如果直接询问这些学生亚当·斯密的论据,他们会给出一个要点清单。虽然清单上包含了所有亚当·斯密说过的内容,但它们之间缺乏逻辑联系,因为学生并未将论证视作复杂的逻辑结构,而只是将其当作一个简单的条列清单。PowerPoint教给他们这个观点。

阿伯特深表赞赏联想式致知,因为它涉及将不同事物联系起来。他指出,要有效地实践联想式致知,就需要拥有充实的知识储备,让看到的新事物与已有的事实、概念、记忆和论证联系起来,它们像小钩子一样作用,抓住面对的文本中的内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写好评论需要广泛获取新闻、多读书,评论的敏感性、角度和论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挖掘“小钩子”得出的。当然,使用这些“小钩子”的频率越高,就越锐利,否则会变得迟钝或失效。撰写新闻评论的思考和写作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扩展和提升“小钩子”网络的过程。评论的构思阶段会促使你唤起这些“小钩子”,将个人生活与公共议题联系起来。

阿伯特批评的那种“知识点”式学习,至少别人还看了亚当·斯密的著作,读了书,至少还对那些主题有所了解才敢谈论亚当·斯密。一些所谓的新媒体公众号培训,直接忽略了基础知识和阅读。可以不必阅读亚当·斯密的著作,直接在百度、知乎、学术期刊上搜索,然后抄袭金句、抄袭框架。“联想式致知”的内涵在于,你需要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头脑中积累了大量案例、金句、片段、观点,面对某一事件或现象,才能相互联系并提出新的深层意义,而非空空如也地用钩子去剽窃他人的内容。

有人认为,如果我能够打好基础,能够实现“联想式致知”,还需要你来进行培训吗?这就是问题所在,你没有打好基础,没有认真学习,大学时没有专心听讲,哪有资格来进行内容创作呢?自身没有积累,就必须努力去积累,多读书,让思维中有丰富的知识。浮躁、功利、不读书,想要投机取巧,却总想着赚钱,这是焦虑和失败的根源,同时也破坏了写作风气。没有写作所需的那90%积累,想仅依靠公众号写作培训来提升爆款素养,只会被人利用。

不满意发型的人常有一个共同点,即不愿意承认与脸部有关。我们应该反思,问题出在发型还是脸部?新媒体写作不应被“新媒体”前缀迷惑,写作仍是重点。掌握写作能力是关键,完成90%的工作,然后再学习新媒体传播技巧,如标题、情绪和痛点。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学习新闻最好从传统媒体开始,首要原因在于在采写编评的环境中积累强大写作能力。拥有代表作品后,新媒体写作作为第二阶段,会自然而然地在“新媒体知识传播环境”中习得。若还未掌握写作,什么都没有,却追求“公号写作技巧”来爆款变现,只会像机器一样机械地模仿,最终只会引发问题,让自己暴露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