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7-05-27 17:29:20 我要投稿!
【第2篇】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课程标准》对本课教材作了以下要求: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学前,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但从整数到分数毕竟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一次质的飞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课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在编写上,从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出发,引出 ,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二、基于学生定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2、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获得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以学定教说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根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而理解“平均分”则是教学的关键。针对教学重点,我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针对教学难点,我主要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
四、基于活动定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这节课我先是从生活实例引入,先是通过“分月饼”的活动,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记忆。当孩子们对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质疑时,引出“分数”。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在这一环节中,我遵循“循序渐进,由扶到放”的原则,使学生逐步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第一层次:“ ”的学习,以“教”为主。
分一分:我先是出示例1的情景图:两个小朋友分月饼。突出强调“平均分”,然后课件演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的动态过程,认识 。实现图与数的有机结合。
找一找:哪一幅图中的涂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表示。
折一折:请学生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折出图形的二分之一并与小伙伴交流。
想一想:学生展示作品后,设问: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 来表示,为什么?引导观察发现: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 。
第二层次:设计“想折几分之一就折几分之一”的活动。我根据学生回答写出相应的分数。顺势问道:“能把分数说完吗?”从而让学生明白: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的学习,以“扶”为主。通过同桌交流合作,折出纸的 、 、 等。
第三层次:贴出图片,观察总结:得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由于平均分的份数相同可以得到相同的 ;同样的圆由于每次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能得到不同的分数 、 、 。
然后比较大小,总结规律: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一份就越少。
〔三〕课堂小结之后,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练习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1、2、3题基本练习 ,第三题通过直接观察,抽象出分数。第四题稍稍增加了一点难度,让学生明白,同样的这个大正方形,每次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一样。
第六题,没有什么难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
说不足:我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也很多。比如想折几分之一就折几分之一这个活动,个别同学三张纸都折了一个 ,如果我强调折出不同的分数,他们的练习会多一些;如果把学生的作品收集起来粘贴,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还有一点是最后的练习题如果在说出涂色部分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这道题之前出一道这样(演示)的习题,就更能直观地看出每次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在同一个图形中得到不同的分数,效果可能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