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齐国佐不辱命》译文与赏析

齐国佐不辱命

《左传·成公二年》

【题解】

本文讲述齐、晋鞍之战后,战败的齐国向晋国求和,宾媚人求和之时紧扣晋人的无理要求,抓住其把柄,进行了犀利的反击,扭转了逆势。晋国在理屈词穷的被动局面下,最后答应讲和。显示了宾媚人善于把握局势、机智善辩和高超的外交才能。

【原文】

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9],击马陉[10]。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11]。“不可,则听客之所为。”

【注释】

[9]丘舆:地名,齐国境内,在今山东益都县内。

[10]马陉(xíng):地名,齐邑名,在益都县的西南。

[11]宾媚人:齐国上卿,即国佐。甗(yǎn):陶器,甑的一种,是一种礼器。玉磬:乐器。纪:古国名。为齐所灭。纪甗玉磬,是齐灭纪时所得到的珍宝。

【译文】

晋军追击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境内,攻打齐国的马陉。齐顷公派遣宾媚人带着纪国的炊器、玉磐和土地前去求和,还叮嘱说:“他们不答应,那就听从他们的要求吧。”

【原文】

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肖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12]。”对曰:“肖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13],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14]?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

【注释】

[12]尽东其亩:田地垄亩全改为东西方向,以后晋国的兵车过入齐境便于通行。古代田亩制,一亩宽一步,长百步,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不同。

[13]匹敌:对等,这里指国君的地位平等。

[14]王命:先王以孝治天下的遗命。

【译文】

宾媚人将礼物献给晋国人,晋国人果然不肯讲和,说:“必须要萧同叔的女儿做人质,而且还要使齐国境内的所有土地全部改成东西方向才可以。”宾媚人回答说:“萧同叔的女儿不是别人,那就是我们国君的母亲啊;以地位来看,也就是晋国国君的母亲。您向诸侯发布命令说一定要用晋国国君的母亲做人质,以作为换得信任的条件,这样您将先王以孝治天下的命令置于何地?这是让人做不孝的事情啊。《诗经》中说:‘孝子行孝道没有任何缺失,上天将会永远赐福于你的同类。’如果对诸侯下不孝的命令,这恐怕不是施恩德于同类吧?

【原文】

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15]。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16]。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17];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敷政优优[18],百禄是遒[19]。’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

【注释】

[15]“先王”一句:疆理,指对田地的划分与治理。物,考察,察看。布,分布。

[16]阙:缺点,过失。

[17]济:满足的意思。同欲:共同的欲望。

[18]敷:同“布”。优优:平和的样子。

[19]百禄:百福,百种福禄。遒,积聚。

【译文】

先王划定疆界,治理土地,要看土地适宜种植什么,然后再种植合适的农作物。所以《诗经》中说:‘我划定疆界,治理土地,使田埂有的顺着南北方向,有的顺着东西方向。’如今您划分各国的土地,却说‘将田埂全部改为东西走向’,只顾有利于您的战车出入,不顾土地的自然条件,这恐怕不是先王的遗命吧?违反先王的命就是不义,这样还怎么做盟主呢?这实在是晋国的过失啊!四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完成大家共同的心愿。五伯称霸诸侯的时候,勤勤恳恳,安抚诸侯,执行先王的遗命。现在您想联合诸侯,却一心只想满足自己没有限度的欲望。《诗经》说:‘实行平和的政策,各种福禄都会汇聚起来。’您现在实行的政策不平和,自己抛弃了各种福禄,这对诸侯又有什么害处呢?

【原文】

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20],以犒从者[21];畏君之震,师徒挠败[22]。吾子惠徼齐国之福[23],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余烬[24],背城借一[25]。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注释】

[20]不腆敝赋:不强大的军队。腆:丰厚。赋:军队。

[21]犒:本指慰劳军队,这里是一种外交辞令,意思是与晋人作战。

[22]挠败:挫折失败。

[23]徼:同“邀”,求取,祈求。

[24]余烬:指残余的军队。

[25]背城借一:背靠着城,再打一仗。意即在城下决一死战。

【译文】

如果您不肯讲和,我国国君已在我来之前吩咐我说:‘您率领军队来到我们的国土上,我们以微薄的军力来与您作战。由于畏惧您的威严,我们的军队遭到了挫败。承蒙您为求取齐国的福佑,没有灭掉我们的国家,使我们能够保持旧日的友好关系,因此,我们国君绝不吝惜自己的宝物和土地。但您又不答应,那就请您允许我们收集残兵败将,在我国城下决战。即使我国侥幸打胜了,以后还是会听从您的命令;倘若不幸战败,那就更加不敢不听从您的命令了!’”

【评析】

齐、晋两国交战,齐国惨败,齐侯便派使臣带厚礼前去讲和,但晋国恃强凌弱,提出两点要求:以齐君的母亲作为人质,同时还要求齐国变更田地的走向。

面对晋国的盛气凌人和无理要求,使臣毫不退让,抓住了对方的薄弱环节,也提出两条:一条以“孝德”为武器,指出晋国与秦国的地位相同,齐君之母也是晋君之母,这种做法就是违背了先王以孝治天下的命令,是为不孝;另一条以《诗经》中的名句,“四王和五伯以德行治理天下”,这样的要求违背了先王的命令,是为不义。最后,使臣又向晋国示弱,说如果晋国不同意求和,齐军只有拼死一战,但不论结果如何,齐国都会尊重晋国的要求,如此又给足了晋王面子。

使臣的辩辞虽然委婉,但有理有据,最终使晋国不得不答应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