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上·《孟子》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2-10 16:50:25 我要投稿!
尽心上 《孟子》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51〕,其虑患也深,故达。”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52〕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53〕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54〕者,正己〔55〕而物正〔56〕者也。”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57〕不与存焉〔58〕。父母俱存,兄弟无故〔59〕,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60〕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曰:“广〔61〕土众〔62〕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63〕不加〔64〕焉,虽穷居〔65〕不损焉,分〔66〕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67〕也,睟然〔68〕见于面,盎〔69〕于背,施〔70〕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孟子曰:“伯夷辟〔71〕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72〕兴,曰:‘盍归〔73〕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74〕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75〕,无失其时〔76〕,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77〕其田里〔78〕,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79〕。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孟子曰:“易〔80〕其田畴〔81〕,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82〕之以时〔83〕,用之以礼〔84〕,财不可胜〔85〕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86〕,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87〕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88〕者难为言。观水有术〔89〕,必观其澜。日月有明〔90〕,容光〔91〕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92〕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93〕不达。”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94〕为〔95〕善者,舜之徒〔96〕也。鸡鸣而起,孳孳为〔97〕利者,蹠〔98〕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99〕也。”
孟子曰:“杨子取〔100〕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101〕利天下,为之。子莫〔102〕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103〕,犹执一〔104〕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105〕道也,举〔106〕一而废百也。”
孟子曰:“饥者甘〔107〕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108〕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109〕。”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110〕。”
孟子曰:“有为者辟〔111〕若掘井,掘井九轫〔112〕而不及泉,犹为弃井〔113〕也。”
孟子曰:“尧舜,性之〔114〕也;汤武,身之〔115〕也;五霸,假之〔116〕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117〕于不顺〔118〕。’放〔119〕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120〕,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121〕之,则孝弟忠信〔122〕。‘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王子垫〔123〕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124〕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125〕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126〕,大人之事备〔127〕矣。”
孟子曰:“仲子〔128〕,不义与之齐国〔129〕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130〕也。人莫大焉〔131〕亡〔132〕亲戚、君臣、上下〔133〕。以其小〔134〕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135〕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136〕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137〕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138〕弃天下,犹弃敝蹝〔139〕也。窃负〔140〕而逃,遵〔141〕海滨而处,终身訢〔142〕然,乐而忘天下。”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143〕气,养〔144〕移体〔145〕,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146〕?”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147〕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148〕。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孟子曰:“食〔149〕而弗爱,豕交之〔150〕也;爱而不敬,兽畜之〔151〕也。恭敬者,币〔152〕之未将〔153〕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154〕。”
孟子曰:“形色〔155〕,天性〔156〕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157〕。”
齐宣王欲短丧〔158〕。公孙丑曰:“为期之丧〔159〕,犹愈〔160〕于已〔161〕乎?”孟子曰:“是犹或〔162〕其兄之臂,子谓之姑〔163〕徐徐云尔,亦〔164〕教之孝弟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165〕也。虽加〔166〕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167〕雨化之者,有成德〔168〕者,有达财〔169〕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170〕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171〕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172〕改废绳墨〔173〕,羿不为拙射〔174〕变其彀率〔175〕。君子引而不发,跃如〔176〕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177〕;天下无道,以身殉道〔178〕。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179〕也,若在所礼〔180〕。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181〕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182〕而问,挟有勋劳〔183〕而问,挟故〔184〕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孟子曰:“于不可已〔185〕而已者,无所不已〔186〕;于所厚者〔187〕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188〕;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189〕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190〕。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191〕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192〕小功〔193〕之察;放饭流歠〔194〕,而问〔195〕无齿决〔196〕,是之谓不知务〔197〕。”
〔注释〕尽:完善、充分。殀寿不贰:殀,同“夭”,短命,与“寿”相对;贰,疑。不贰即专心,一心一意,不产生疑惑。俟:等待。立命:安身立命。顺受:意为顺正道而接受便是正命。岩墙:有倾倒危险的墙壁。桎梏:刑具,脚镣手铐,此指犯罪受羁押。反身:反省、反躬自问。诚:实而不虚。强恕:强,勉力、不懈;恕,推己及人。著:明、明白。习:习惯。察:深究、明察。由:从、经。无耻之耻:即“耻无耻”,以无所羞耻为羞耻。大:(关系)重大。机变之巧:指机谋巧诈之事。亟(qì):屡次。游:游说。嚣嚣(áoáo):自得其乐的样子、不在乎的样子。得己:自得其乐。泽:恩泽。独善其身:保持个人的节操、洁身自好。若夫:至于。兴:感动奋发。附:附益、增益。欿(kǎn)然:视盈若虚、不自满的样子。佚道:佚通“逸”,安乐。佚道即使百姓安逸的原则。生道:使民生存的原则。驩虞:驩即“欢”,驩虞即“欢娱”。皞皞:同“浩浩”,广大自得的样子。庸:酬谢。迁善:改恶从善。过:经过。存:停留。补:补益。入:契合、深入。良能:与下文“良知”都是孟子的哲学术语。孩提之童:泛指幼儿。长:长大成人。达:通行、通达。豕(shǐ):猪。野人:乡野之人,指一般人。几希:极少。希同“稀”。决:挖开。沛然:形容大水冲决的样子。德慧术知:道德、智慧、道术、才智。疢(chèn)疾:灾患。独:仅仅、只有。孽子:庶子,非嫡妻所生之子。〔51〕危:不安、心存戒惧。〔52〕容悦:逢迎以取悦于上。〔53〕天民:先知先觉之人。〔54〕大人:圣人。〔55〕正己:使自己端正。意为使自己思想或意识得到端正而具备高尚完美的道德。〔56〕物正:外物也随之正。即大人正己而使外物也顺应自然之道。一译为“外物便随着端正了的人”,语意不通。〔57〕王天下:称王天下。〔58〕不与存焉:不包括在其中。〔59〕故:灾患。〔60〕怍:惭愧。〔61〕广:使……广大。〔62〕众:使……众多。〔63〕大行:理想通行于天下。〔64〕加:增益。〔65〕穷居:穷,穷困;居,隐居。〔66〕分:命分、本分。此有命定论色彩。〔67〕生色:神色。〔68〕睟(cuì)然:润泽的样子。〔69〕盎:显现。〔70〕施(yì):延及。〔71〕辟:同“避”,逃避、躲避。〔72〕作:兴起。〔73〕归:归附。〔74〕匹妇:妇女。〔75〕彘:猪。〔76〕时:时节,指繁殖季节。〔77〕制:制定、制作。〔78〕田里:指有关田地与住宅的制度。〔79〕冻馁:挨饿受冻。〔80〕易:治。〔81〕田畴:田地。〔82〕食:食用、吃。〔83〕以时:按时。〔84〕用:使用,意为消费。用之以礼:按礼的要求去消费。〔85〕胜:尽。〔86〕生活:生存。〔87〕菽粟:泛指粮食。〔88〕游于圣人之门:在圣人之门学习过的人。〔89〕术:方法。〔90〕明:光辉。〔91〕容光:容纳光线,指小的缝隙。〔92〕科:坎地。盈科:水灌满坑洼。〔93〕成章: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具有一定规模,这里指有一定成就。〔94〕孳孳:同“孜孜”,勤勉不懈的样子。〔95〕为:修行。〔96〕徒:类。〔97〕为:求取。〔98〕蹠:同“跖”,即盗跖。〔99〕间(jiàn):区别。〔100〕取:治,主张。〔101〕摩顶放踵:磨秃头顶、走破脚跟。〔102〕子莫:鲁之贤人。〔103〕权:权变。〔104〕执一:执著一隅而无机变。〔105〕贼:损害。〔106〕举:取。〔107〕甘:以……为甘美。〔108〕正:正味,指正常的滋味。〔109〕不及人不为忧矣:赶不上别人也不成其为一种忧虑了。及,赶上。〔110〕介:节操、操守。〔111〕辟:通“譬”,譬如。〔112〕轫;通“仞”,八尺为一仞。〔113〕弃井:废井。〔114〕性之:以之为本性。意为习于本性而因于自然。〔115〕身之:以之为身。即身体力行。〔116〕假之:以之为假。即假借它来运用。〔117〕狎:狎昵、亲近。〔118〕不顺:违背礼义的人。〔119〕放:放逐、流放。〔120〕反之:使之反。反,通“返”,返回。〔121〕从:信从。〔122〕孝悌忠信:孝,孝敬父母;悌,敬爱兄长;忠,忠诚;信,信实。〔123〕王子垫:齐王之子。〔124〕尚:崇尚。一说高尚,亦通。〔125〕恶(wū):何。〔126〕居仁由义:即居于仁而行由义,居处于仁,行世由义。由义,一说行走由义,恐不确。〔127〕备:齐备。〔128〕仲子:陈仲子。〔129〕不义与之齐国:不合义而给予他齐国。不义之“义”是仁义之“义”,有人译为合理,不确。〔130〕舍箪食豆羹之义:舍弃者为细微之义。箪,盛饭用的竹器;豆,古食器,木制,形似高足盘。〔131〕焉:于。〔132〕亡:通“无”。〔133〕上下:尊卑。〔134〕小:小义、小的节操。〔135〕执:拘捕。〔136〕禁:阻止。〔137〕受:此作根据。〔138〕视:看待。〔139〕敝蹝:破鞋。蹝,通“屣”,鞋子。〔140〕窃负:窃,偷偷地;负,背着。据说舜背着他父亲而偷偷地逃走。〔141〕遵:循、沿着。〔142〕訢:通“欣”。〔143〕移:改变。〔144〕养:奉养。〔145〕体:体质。〔146〕夫非尽人之子与:他不是常人之子吗?尽人,所有的人,指常人。〔147〕广居:宽大的居所,儒家以喻“仁”。〔148〕垤泽之门:宋东城之南门。〔149〕食(sì):养。〔150〕豕交之:像猪一样对待他。交,交接,意为对待。〔151〕兽畜之:像兽一样畜养他。〔152〕币:礼物。〔153〕将:送、奉送。〔154〕虚拘:为虚假礼节拘束。〔155〕形色:身体容貌。〔156〕天性:由天而生、受于天而生者。〔157〕践形:体现人所天赋的素质。〔158〕短丧:缩短服丧时间。〔159〕期之丧:期年之丧,时间为一年。〔160〕愈:超过、强于。〔161〕已:止、停止。〔162〕(zhěn):拗折。〔163〕姑:姑且、暂且。〔164〕亦:但、只。〔165〕不可得:办不到。〔166〕加:增加、多。〔167〕时:及时。〔168〕成德:成就其品德。〔169〕达财:使之通达成才。财,通“材”。〔170〕私淑艾:即私淑,以自己品行学问为后人所学习。〔171〕几:通“冀”,希望。〔172〕拙工:拙劣的工匠。〔173〕绳墨:规矩。〔174〕拙射:拙劣的射手。〔175〕彀(gòu):弓弩。率:标准。彀率:张弓的标准。〔176〕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177〕以道殉身:使“道”为自身所用。殉,从。〔178〕以身殉道:追求“道”而不惜舍身。〔179〕在门:在您门下。〔180〕所礼:所应礼遇的人。〔181〕挟:倚仗。〔182〕长:年长。〔183〕有勋劳:有功劳。〔184〕故:交情。〔185〕不可已:不可停止不做的事情。〔186〕无所不已:没有什么不可停止。〔187〕所厚者:所应厚待的。〔188〕弗仁:不用仁。〔189〕当务:当前要务。〔190〕急亲贤之为务:以爱亲人贤人为急务。急,以……为急。〔191〕先:首先,此作当前。先务:当前之要务。〔192〕缌(sī):缌麻,是丧礼中服丧最短的,为期三月,以熟布为丧服。古代女婿为岳父母服丧即如此。〔193〕小功:丧礼之一,服丧期为五个月。古代外孙为外祖父母服丧即如此。〔194〕放:作副词,大。饭:动词,吃饭。歠(chuò):饮、喝。放饭流歠:大口吃饭,大口喝汤。〔195〕问:求、讲求。〔196〕齿决:用牙齿咬断干肉。决,断。按照古代礼制,在长者面前不可用牙齿咬断干肉。〔197〕务:要务,此作礼仪大体。
(张 静)
〔鉴赏〕《尽心》像其他诸篇一样是语录形式,论述较为分散,涉及问题较多。本篇侧重讨论了人性、人格问题,涉及到的重要命题有:尽心知性、存心养性、修身立命、立志以及国家治乱等等。
本篇一开头,孟子便提出自己的观点:“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显然,孟子认为存心养性是“知天”的基础,修身立命是士大夫处世的准则。
所谓存心,便是存“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与是非之心。孟子认为,四者缺其一便“非人也”。四心是仁义礼智“四德”的萌芽,也就是人所固有的良好的天生之道德。正如孟子在《告子》中所强调的那样:“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自然,人虽然生来便具有这种道德萌芽,但仍须对这种萌芽进行孕育、培养与扩充。《公孙丑上》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向内”寻求的修养论,这便是大家所熟知的《告子》篇中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种向内寻求的修养论并不科学,本篇所提出的人之“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是一种神圣化了的先验的封建道德认识论,目的在于论证封建道德的永恒性,它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学者,如宋明时期陆九渊、王阳明等便是“向内”求索的学者,甚至这种向内寻求的修养论一度泛滥于世。
虽然孟子向内寻求的修养论有缺陷,但他在本篇中提出必须节制个人欲望的观点是有可取之处的。他说,求放心、养心最好的方法是“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讨论的道德修养与物质欲望之间关系,无疑是有一定价值的。因为在当时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并不发达的情况下,节制物质欲望的过度膨胀,对防止道德沉沦确实有一定的作用。即使在现代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已有较大发展,孟子的观点仍可对我们起着警示作用,节制个人欲望,以防止腐败的出现。
本篇中孟子还讨论了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立志”问题。
《尽心下》中强调人必须有“志”:“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在孟子看来,“志”便是“仁义而已”,基于这种“仁义”,“士”不可慑于权威,要敢于藐视他们,正确处理各种考验,不为饮食、游畋而丧志。这就是“立志”,实际上是提倡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孟子在《滕文公》中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便是其注脚。若进一步说,则是要求士要保持人格尊严,在关键之时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在《告子》中表述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事实上,这是在孔子“杀身成仁”的基础上作出的新的解说。在《尽心上》中孟子明确说道:“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显然,孟子强调的个人人格尊严、藐视权威、不为奢侈生活所引诱的道德人格学说,确实是有一定价值的。
自然,社会政治之道与仁义关系极其密切,个人的人格尊严并非能完全独立于社会政治之外的。本篇中,孟子说:“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里的“道”,自然是指社会政治之“道”,也就是“仁”:“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强调,人在“得志”时须“泽加于民”,“不得志”则“修身见于世”。在他看来,是否遵循“道”,是人能否立于世的关键:“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这些说法对后世影响极大,那些遵循孔孟遗训的封建士大夫们,大都奉行这种进而治国平天下,退而独善其身的信条。
本篇还讨论了仁政、国家治乱与君主道德修养的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其他篇目中多有论述,这里也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