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译文与赏析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2-14 22:26:31 我要投稿!
楚归晋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
【题解】
公元前597年,晋国和楚国发生战争,最后楚胜而晋败。楚国活捉晋国大夫知罃,而晋国也生擒楚国公子谷臣。八年后,晋、楚两国互换囚徒。知罃身为徒囚徒,但在楚王面前,没有半点卑躬屈膝,对楚王的无理问话予以有力的反驳。
【原文】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26],故楚人许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27]。执事不以衅鼓[28],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注释】
[26]中军:古代军事编制,分为左、中、右三军,一般为主帅亲率中军。
[27]俘馘(guó):俘虏。馘,战争中割下敌人尸首的右耳朵,来记战功。
[28]衅鼓:古代的一种祭礼,用牲畜的血来涂抹钟鼓,这里是杀掉的意思。
【译文】
晋人计划将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遗体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换回知罃。当时荀首已经升任晋国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晋国的要求。楚王在送知罃回国的时候,问他说:“您怨恨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交战,下臣没有才能,不能担当重任,所以做了俘虏。您的兵将没有杀掉我,并且让我回晋国去接受诛戮,这是您的恩惠啊。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呢?”
【原文】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29],各惩其忿,以相宥也[30],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注释】
[29]纾:宽舒,这里是解除苦难的意思。
[30]宥:原谅,宽恕。
【译文】
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你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了国家大业,希望能减轻百姓痛苦,所以彼此抑止自己的愤怒而互相原谅,双方都释放战俘,以结成友好。两国的友好,下臣不曾与谋,我又感激谁呢?”楚王说:“你回去以后,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我不知道该怎样报答。”
【原文】
王曰:“虽然,必告不榖。”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31],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32],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注释】
[31]累臣:被俘虏的人,这里是知罃的谦称。
[32]次及于事:事,军事,这里是担任军事职位。
【译文】
楚王说:“即使是这样,你也应该把您的想法告诉我。”知罃回答说:“如果承蒙你的恩惠,我能够活着回到晋国,即使我们国君将我处死,我死而不朽。如果再承蒙您的恩惠,我没有被处死,而是把我赐给您的外臣荀首,荀首再向国君请命,将我处死在自己宗庙中,我也死而不朽。如果国君不杀我,而让我继承先祖的职位,继续在军中任职,率领军队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敢违抗我国军令。我会竭尽全力作战,绝无二心,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我要报答您的。”楚王说:“晋国,是不能和它较量的。”于是就为知罃举行了隆重的礼仪,然后送他回国。
【评析】
本文记述了知罃被俘几年,因为晋、楚两国和解,交换俘虏,在回国之前和楚王的一段对话。一个是即将被释放的俘虏,另一个是一国之君,二人有问有答,尤为巧妙。
知罃作为一个俘虏,楚王想利用他可能怨恨、可能感激的心理,以“怨我”、“德我”、“报我”等试探性词句对知罃进行逼问。面对楚王的逼问,知罃处处避开锋芒,答非所问,却又在情在理。
面对第一问,知罃不直接回答,而将被俘的缘由归结为是自己“不胜其任”,委婉地绕开“怨”字;面对第二问,知罃同样不正面回答,而将话头转向两国利益,认为这是两国之间的交易,巧妙地将私情搁置一边;面对第三问,知罃承接前两问的回答,打消了楚王试图笼络的念头。三问过后,知罃又以“竭力致死,无有二心”这样充满正气、不卑不亢的回答,将楚王的问话架空,让楚王无言以对。
知罃的机智答语,不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得到了楚王的尊重,也为晋国赢得了荣耀。由此可知,一个人只有自尊自爱,才能最终获得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