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思想情感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卷二《绝句》已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三月,杜甫携家人乘舟抵江陵(今湖北荆州江陵),住在堂弟杜位宅中,秋天移居公安(今湖北公安),暮冬离公安,岁暮至岳阳(今湖南岳阳),泊舟岳阳城下,写了《登岳阳楼》诗。“岳阳楼”,为岳阳城西门楼,高三层,为开元年间岳州刺史张说建,下临洞庭湖,视野广阔,为游览胜地。

首联扣题写登岳阳楼的宿愿已偿。起句写对洞庭水势浩大壮观早已有所耳闻,因此登岳阳楼乃宿愿。次句写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宿愿得偿,则心情快乐不言而喻。所以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二说:“‘昔闻’、‘今上’,喜初登也。”这两句诗采用极其流畅自然的流水对,也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这种快乐心情。

颔联写登岳阳楼所见洞庭湖的宏伟壮阔景象。三句写洞庭湖在东南方向裂开一道豁口,湖水浩浩荡荡直奔吴、楚两地而去。“吴楚”,春秋时期两个诸侯国,其所在地域相当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一带。坼(chè),裂开。四句写日月星辰以及君山等日夜在洞庭湖面上浮动,《水经注·湘水》称:“洞庭湖水广八百余里,日月出没其中。”

后四句抒情。五句感叹自己之无助,没有一点亲戚朋友的消息,自己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面对洞庭湖之伟大,深感自己之渺小,这也是人之常情。六句感叹自己之老病,“有孤舟”,表面上用了肯定的说法,实际上是说自己无依无靠,无家可归,只有一条孤舟作为自己的栖身之所。“老”,杜甫时年57岁,他59岁就去世了。“病”,当时杜甫患有肺病、风痹等疾病。所以颈联两句诗写得极为沉痛。

尾联写诗人忧国忧民的情绪。上句写他还在关心着西北边疆的战争。“戎马”指战争,如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吐蕃寇邠州、灵州。十月,朔方节度使路嗣恭破吐蕃于灵州城下,吐蕃败走。大历三年(768)八月吐蕃分兵入寇灵武、邠州。邠宁节度使马璘击败之。九月,朔方骑将李晟、白元光收复灵武、凤翔、临洮,吐蕃大败,逃走,京师解严。“关山北”,此处泛指祖国的西北地区。下句写杜甫忧国忧民忧己,于是凭着栏杆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轩”,堂之前沿,外周以栏。“涕泗”,眼泪。

这首诗好在写出了诗人感情的变化,作者经过长时间的期待,终于登上岳阳楼,见到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于是感到十分高兴,应当说这是真实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看着看着,他想到了自己走投无路,想到了国家动荡不安,想到了西北地区还在打仗,他感情起了变化,以至于“凭轩涕泗流”,这同样也是真实的,可以理解的。清黄生《杜诗说》卷五注意到这种变化,分析道:“前半写景如此阔大,转落五、六,身事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不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阁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