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秦州杂诗》原文、赏析、思想感情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5-29 11:25:15 我要投稿!
秦州杂诗
杜甫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
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杜甫,卷二《绝句》已介绍。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当时唐官军在相州(今河南安阳)被安史之乱的叛军打败,关内又出现了灾荒,杜甫的靠山房琯又一再受到打击,杜甫在政治上也见不到出路,于是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携全家度陇山,奔秦州(今甘肃天水),写了《秦州杂诗二十首》,此诗是其中的第十九首。
首联写道路因战争而阻塞。起句写西北地区战争接连不断。“凤林”,凤林关,故址在今甘肃临夏西南。“戈”,兵器名,通常以它代指战争。下句写通往鱼海的道路因为战争非常难走。“鱼海”,湖名,唐时在吐蕃占领区内,此处指鱼海周边地区。由于安史之乱,唐朝中央政权请求吐蕃出兵援助,吐蕃一边帮助唐军平乱,一边扩充势力范围,没几年工夫,西北州县都在它的掌控之中,这在《秦州杂诗》第十八首中也有鲜明反映:“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其中“西戎外甥国”显然指吐蕃。
颔联写西北边区唐军之困境。三句写报警的烽火直冲云霄,“候火”即堠火,报警的烽火。“云峰”指云层堆积如山峰,“峻”,险峻。“云峰峻”是处于危急情况下所见云层之形状,这是心情焦急的反映。四句写军队孤立无援,连井水都干涸了。这里显然是用井水干涸来说明军队的物质条件非常差。“悬军”指孤军。“幕井”指将井口遮挡起来不许随便打水,说明井水已经很少了,或者说已经干了。
颈联写西北地区寒风凛冽。五句写连续的风暴使西极都为之撼动,“西极”,指西部地区。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左苍梧,右西极。”《文选》李善注:“豳国为西极,在长安西。”秦州正好在长安之西,当属豳国的范围。六句写月色照着北庭显得很寒冷。“北庭”指北庭都护府,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这里写的是自然气候,不可避免也反映了政治气候,从中可见吐蕃势力强大,使整个西北地区都为之震动,老百姓为之心寒。
尾联写诗人希望朝廷选派良将破敌安边。七句写老年人都在思念飞将军李广,“故老”,年老多阅历的人,当然也包括作者在内。“飞将”指李广。《史记·李将军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句诗的意思也就是王昌龄《出塞》诗所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不过地点与对象不同而已。八句写希望朝廷能早日实现老百姓的愿望。“何时”采用设问的形式,表达了老百姓的强烈愿望。“筑坛”指真心诚意地拜将。《史记·淮阴侯列传》称汉王刘邦对萧何说欲拜韩信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杜甫在秦州时,秦州表面上还比较平静,因此有许多人从东方越过陇山到这里避难,但是正如杜甫所预料的那样,没过多久秦州就在代宗广德元年(763)被吐蕃攻陷了。而杜甫早在肃宗乾元二年(759)十月就已离开秦州到梓州,接着又到了成都。这表明杜甫的政治嗅觉还是比较敏锐的,因为他刚在肃宗身边做了一年的左拾遗,接着又做了不到一年的华州司功,对政治形势还是比较关心的。其次,在战乱中,他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与他们一起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的杰作,同时也促使他考虑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与前途。杜甫在这一时期的生活中历经磨难,但是提高了思想水平,就诗歌创作而言,获得了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