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无家别》题解,译文,注释

无家别

【题解】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邺城兵败之后,杜甫亲眼目睹了朝廷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的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三吏三别”六首叙事诗作。这是“三别”的第三篇。

诗中描述的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全诗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反映了当时战乱带给百姓的共同悲惨遭遇以及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原文】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①。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②。

久行见空巷,日瘦③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④。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⑤。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⑥。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⑦。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⑧。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⑨。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⑩。

【注释】

①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庐: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蒿藜:泛指野草。

②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阵败:指邺城之败。蹊:小路。

③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④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写乡村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⑤“宿鸟”二句:作者以“宿鸟”自比,意为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⑥“县吏”句:这句是说他又被征去打仗。鞞(pí):古同“鼙”,鼓名。

⑦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⑧这两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⑨五年: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到这一年正是五年。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⑩“生我”以下四句:两酸嘶:母子两个人都失声痛哭。蒸黎:指百姓,黎民。

【译文】

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以后,乡村一派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丛生。我所居住的乡里原本有百余户人家,只因这世道离乱都各奔东西。即便是活着的也不知去向、没有消息,而战乱中死去的人早已化为烟尘泥土,与世长辞。因为邺城兵败,我寻找家乡的旧路回到这里。

在村里走了很久不见人影,只看见条条空巷,日光淡薄无光,到处是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看见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兽和狐狸。我极目四望,努力寻找四邻还能剩下些什么人,却只看见有一两个老寡妇分别守在空落落的破旧房屋里。宿鸟飞得再远也总是留恋着赖以栖息的树枝,我也同样是依恋故土,即便是困苦也不会辞乡而去,而且还要在此地继续栖居。

正当春季时节,我每天都扛起锄头下田地,到了太阳下山还在忙着浇田除草。可是,当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把我征召到兵营服役,命令我练习击打军中的战鼓。虽然是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有什么人可告别,也没什么可带的衣物用品。到近处去,我出入都是空身一人,无牵无挂,然而,到远处去,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难料又不知凶吉。

现如今,我的家乡既已一片空荡,其实从军之地离家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永远的伤痛是我那长年生病的母亲,已经去世五年了至今依然荒葬在山谷里。她生养了我,却得不到我在她身边的尽孝服侍,母子二人只能终身忍受辛酸,思念之中痛哭流涕。像我这样,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又以什么可以自称是有家可归的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