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下)翻译

【题注】

荀彧是曹操谋士集团中颇具重要地位的人物之一,究其缘由,便是他的知人之明、料事之神、决断之准,并时之人无出其右者。在曹操谋臣如雨的幕府中,堪称智慧超群的一代谋主。荀彧在追随曹操的二十多年中,忠心耿耿、尽心尽力,他出谋划策、主持政务、荐举人才,可以说在曹操战胜群雄,统一北方之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然当曹操成为一代枭雄,欲晋爵国公、加封九锡时,这位屡立奇功,被曹操视为“吾之子房”的人物,最终却落得个“以忧薨”的悲剧命运,引人唏嘘。

原文

十二年春二月,操奏封大功臣二十馀人,皆为列侯。因表万岁亭侯荀彧功状,三月,增封彧千户。又欲授以三公,彧深自陈让,至于十数,乃止。

点评:曹操在上表献帝为荀彧请功时,对他的功劳与人品作了充分的肯定,荀彧对这种赞誉是当之无愧的,但他却十分谦让,多次上书推辞,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使荀彧得以始终处在较高的位置而没有遭受非议。

十七年冬十月,董昭言于曹操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乃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⑭备物,以彰殊勋。荀彧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及击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操军向濡须⑮,彧以疾留寿春⑯,饮药而卒。彧行义修整而有智谋,好推贤进士,故时人皆惜之。

点评:曹操最初在讨伐董之时是有匡佑汉室的想法的,但随着他对汉廷现状的进一步了解,以及自身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政治野心也进一步膨胀,并不满足于仅为人臣,而是希望自己也能称王天下。但荀彧是当时士族的代表,是社会的名士贤达,他有知识分子的归属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对待东汉朝廷和汉献帝的问题上,不自觉地保留着大族名士的感情。他劝迎天子,更多的是为了“乃心王室”,而不是着眼于壮大曹操的势力。在加九锡的问题上,荀彧思想抵触,与曹操之间的矛盾爆发,在忧郁中仰药而死。

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⑰?荀彧佐魏武而兴之,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点评:面对“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的局面,荀彧借助曹操的力量、曲折地实现政治抱负。而当曹操试图晋爵魏公、加九锡、刘氏之宗社将沦的危急关头,荀彧又挺身而出、坚决反对,曹操“由是心不能平”,导致了荀彧“以忧薨”的结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注释】

⑭九锡:古代天子赐给大臣的最高礼遇。有车马,服饰、乐器、朱户,纳陛、虎贲、铁钺、弓矢、秬鬯等。

⑮濡须:地名。在今安徽省无为县东北。

⑯寿春:县名。在今安徽省寿县。

⑰而独称管仲……大济生民乎:见《论语·宪问十四》:“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正义·注》:“孔曰,谁如管仲之仁?”管仲(?—前645):春秋初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齐桓公任为卿,尊称仲父。他在齐改革,使齐国力大振。

参考译文

建安十二年(207)春季二月,曹操上表奏请(天子)将二十多位大功臣,都封为列侯。顺便还表奏了万岁亭侯荀彧的功劳,三月,增封荀彧食邑千户。(曹操)还想给荀彧授予三公之位,荀彧恳切地表白(自己的)辞让(之情),一连说了十几次,(曹操)才放弃这个念头。

建安十七年(212)冬季十月,董昭对曹操说:“自古以来,任何臣下救国匡世,从来也没有立下(您)今天这样(大)的功劳;而立下(您)今天这样(大)的功劳,从来没有能久居于臣下地位的人。”于是就与列侯、诸位将领商议,认为丞相(曹操)应该加封爵位为国公,(由皇帝)赐给他九锡之物,用以表彰(曹操的)特殊功勋。荀彧认为“曹操的本意是兴举义兵来匡扶朝纲、平定国乱,应该怀有忠贞的诚心,坚守退让的实意。君子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所以在对曹操封赏的问题上)不应该这样。”曹操因此而心中不高兴。等到进攻孙权时,(曹操)上表请求让荀彧在谯县劳军,趁势留下了他,让他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持符节来参与丞相府的军务。曹操大军向濡须前进,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服毒药而死。荀彧品行高尚而有智谋,喜欢推荐选拔贤士,所以当时人都(为他的死)深感惋惜。

臣司马光说:孔子谈到“仁”时是很慎重的,唯独称赞管仲的仁德,难道不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广泛地救助百姓吗?荀彧辅佐曹操而使他兴起,他的功劳难道在管仲之下吗!可是杜牧却认为“荀彧在劝曹操攻取兖州时把他比作汉高祖与光武帝刘秀,在官渡之战时不让曹操撤退回许都还将他比作项羽、刘邦,等到大事已经完成,(荀彧)才想在汉代留下尽忠的声名。”臣认为孔子曾说“文采胜过内容则是史家浮华的说辞”,所有写历史的人记载人们的言论,必然有加以修饰的地方。那么所谓把曹操比作汉高祖、汉光武帝、项羽、刘邦的说法,只是史家的修饰,哪能都是荀彧说的话呢?用这些话贬低荀彧,是强加罪名。况且假使曹操称帝,那么荀彧将成为开国功臣,应与萧何享有同等待遇;荀彧不图赏赐却选择牺牲生命来换取名声,难道这是人之常情吗!

思考题

结合上文,简要分析荀彧“饮药而卒”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