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学行》翻译

题解

《法言》十三卷,皆以卷首二字命名。因为在战国时代以前,我国学者大多只向学生讲述自己的学说,并不自己著书。在这些学者去世后,他们的学生才把先生平时讲的话根据追忆记录下来整理成书,分为若干篇并以篇首文字作为篇名。如孔丘的《论语》、孟轲的《孟子》,都是这种情况。因此每篇包含若干语录式的段落,而篇名并不反映每篇的内容。《法言》虽然是扬雄个人的著作,但由于他“好古而乐道”,以为“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汉书·扬雄传》),也就是模仿《论语》的形式来撰写《法言》,所以《法言》在形式上也具有这种特点。不过本卷主要是讨论学习问题,篇名和题目大体上还是一致的。

正文

1.2或曰:“人羡久生,将以学也,可谓好学已乎?”曰:“未之好也。学不羡。”

译文:有人说:“人们希望长生,以便用来学习,可以说是好学了吗?”(回答)说:“还不是好学。好学的人(除了学习以外)没有贪欲。”

点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故好学者不必先求长生以就学。扬子云:“学不羡”,可谓一言戳破此说之虚伪。

1.4或曰:“学无益也,如质何?”曰:“未之思矣。夫有刀者礲诸,有玉者错诸,不礲不错,焉攸用?礲而错诸,质在其中矣。否则辍。”

译文:有人说:“学习没有什么益处,(学习)对人的本性能有什么作用呢?”(回答)说:“(这种说法)没有动脑筋思考。有刀要加以磨砺,有玉要加以雕琢。不磨砺、不雕琢,(刀和玉)有什么用处呢?(对刀和玉)加以磨砺和雕琢,(它们的)本质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如果不这样就成不了刀和玉。

点评: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里的“切”“磋”“琢”“磨”主要说的是“外部的修饰”,所以有人会问“学无益也,如质何?”扬子则进一步指出,外部形式的改变达到一定度之后,内部的本质也就发生改变。比如,一块璞玉经过切磋琢磨等工序,作为玉石这一本质确实没有变,可是,从另一角度看,玉石原本是一块石头,经过如此程序,变为一件工艺品,它的本质还是发生了变化。总之,外部的改变达到一定程度,也会促进内部的改变,扬子说的“礲而错诸,质在其中矣”,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1.10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

译文:老师呀! 老师呀!决定儿童的命运呀。致力于学习不如致力于寻求老师。老师,是众人的模范。用模范的行为纠正不模范的行为,用规范的人格改正不规范的人格,这样的事真不少了。

点评:今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此之谓也。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作用是最大的。

1.11 一哄之市,不胜异意焉;一卷之书,不胜异说焉。一哄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

译文:一个小胡同里的市场,就有数不尽的不同价格;一本只有一卷的书,就有数不尽的不同解释。(所以)一个小胡同里的市场,必须规定标准的价格。一本只有一卷的书,必须任命讲授的老师。

点评:复言老师之作用。

1.12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也,况习是之胜非乎?於戏,学者审其是而已矣!或曰:“焉知是而习之?”曰:“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

译文:“学习呀学习,用学习错误的学说可以排斥正确的学说,何况是学习正确的学说来战胜错误的学说呢?唉,关键是学习的人要考究明白哪些是正确的学说罢了!”有人说:“如何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学说而去学习它呢?”(回答)说:“看见太阳和月亮就知道众多星光的微弱,谛听圣人的道理就知道其他学说的渺小。”

点评: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所以,错误学说一遇见正确学说就无所遁形了,问题的关键在于知道哪些是正确学说。当然,扬子的话还是没有说透,圣人的话未必就全然正确,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所以马克思才会说“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无法消灭哲学”。

1.18睎骥之马,亦骥之乘也。睎颜之人,亦颜之徒也。或曰:“颜徒易乎?”曰:“睎之则是。”曰:“昔颜尝睎夫子矣,正考甫尝睎尹吉甫矣,公子奚斯尝睎尹吉甫矣。不欲睎则已矣,如欲睎,孰御焉?”

译文:仰慕良马的马,也是良马一类的马;仰慕颜回的人,也是颜回一类的人。有人说:“成为颜回一类的人容易吗?”(回答)说:“仰慕他就是。”(又)说:“古时候颜回曾经仰慕孔夫子,正考甫曾经仰慕尹吉甫,公子奚斯曾经仰慕正考甫。(如果)不想仰慕就算了,如果想仰慕,谁阻挡得了呢?”

点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俗语说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王八。语虽鄙陋,其致则一。

1.19或曰:“书与经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可。”或人哑尔笑曰:“须以发策决抖。”曰:“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子为道乎?为利乎?”或曰:“耕不获,猎不飨,耕猎乎?”曰:“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是获、飨已。吾不睹参辰之相比也,是以君子贵迁善。迁善者,圣人之徒与?”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

译文:有人说:“一般书籍和官方经典一样(有价值),但在社会上不受重视,可以阅读研究它们吗?”(回答)说:“可以”。那人笑出声音说:“(读书研究学问)必须是用来应考做官。”(回答)说:“大人读书研究学问是为了求得真理,“小人读书研究学问是为了获取利益。你是为了求得真理呢?还是为了获得利益呢?”那人说:“耕种得不到收获,狩猎得不到猎物,会耕种和狩猎吗?”(回答)说:“耕种真理而得到真理,狩猎道德而得到道德,这就是收获和猎物呀。我没有见过参星和辰星同时出现(在天空上的),所以君子珍视培养善良的品德。能够培养善良的品德的人,就是圣人的弟子一类的人了吧?江河湖泊向往大海而流入了大海,丘陵向往高山却没有成为高山,因此(我)不喜欢画地自我限制。

点评: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即义利之辨。扬子言道利之辨。

1.22或曰:“猗顿之富以为孝,不亦至乎?颜其馁矣。”曰:“彼以其粗,颜以其精;彼以其回,颜以其贞。颜其劣乎?颜其劣乎?”

译文:有人说:“以猗顿的富有来孝顺父母,不是最好吗?像颜回(那样穷父母)就要挨饿了。”(回答)说:“猗顿那类富人是用他们的粗俗的财富孝顺父母,颜回是用他的优秀的精神孝顺父母;猗顿那类富人是用他们的邪道孝顺父母,颜回是用他的正道孝顺父母。颜回的孝难道不好吗?颜回的孝难道不好吗?”

点评: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