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翻译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2-04-11 21:17:06 我要投稿!
【题注】
《送徐无党南归序》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写给学生徐无党的一篇赠序。该文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理论,勉励徐无党要修身立德、施事立功;另一方面间接批评了当时浮奢的文风,指出此类文章永难留存后世。文章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广论博行,层层剖析,步步探究,说理透彻,语言明快,抑扬顿挫,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原文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①归于腐坏澌尽②泯灭③而已(朽)。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④远而弥存也(不朽)。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⑤而存也(不朽的原因)。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⑥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⑦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⑧曲肱⑨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⑩施于事,况于言乎?
点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了穆叔与范宣子论何者为“不朽”的一段名言。范宣子以世禄为不朽,穆叔却认为世禄不能称为不朽。他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欧阳修这篇文章里所说的“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就是指立德、立功、立言。全文用了一半篇幅,论三者之所以为不朽。并将“修之于身”(立德)放在最高地位,“见之于言”(立言)排在最末,显示出欧阳修重道轻文的倾向。
予读班固⑪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⑫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⑬?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点评:此处论述与前面的言论有矛盾,本段作者主要在说“言之不可恃”,可是,第一段中,作者将“立言”列为“三不朽”之一,前言立言可不朽,后言言之不可恃,前后矛盾,龃龉不合。为何会出现这种矛盾呢?这是理论与实践的相背。古人言立言可不朽,可实际情况是“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欧阳修认识到这种矛盾,所以对文人学者抱有极大的悲悯之情。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⑭文章,稍稍见⑮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⑯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⑰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点评:作者用自己一生的体验证明“言之不可恃”,因此,文章结尾用“亦因以自警焉”暗暗透出个中消息。由此可见,这篇文章表明了自古以来文章之士共同的悲哀,因以之警徐无党。
注释:
①一:全,都。
②澌尽:全部消失。澌,尽。
③泯灭:消亡殆尽。
④逾:通“愈”。
⑤不朽:不可磨灭。
⑥有得:指能成功。
⑦能政事者:能建立功业的人,如冉有、季路。
⑧陋巷:狭小的巷子。
⑨肱:指胳膊。
⑩待:凭借。
⑪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人。
⑫工:工巧。
⑬汲汲营营:心情急切地营求不已。
⑭为:写。
⑮见:助动词,表被动。
⑯文辞:文章。
⑰摧:折,抑制。
参考译文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是相同的,全趋向腐朽、全部消失消亡殆尽罢了。而世人之中,有圣贤的人,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各种草木鸟兽、世间众人有分别,(他们)身虽死而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愈久远却愈能长存。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圣贤的缘故,就在于(他们)修炼德行,建立功业,著书立说,这三点是能够不可磨灭的原因。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人,一定能有所成就;建立个人功业的人,却是(受社会情况所限制)能成功或者不能成功;那些著书立说的人,则又(被个人天赋所约束)能做到或者不能做到。(有些人)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传世。从《诗》《书》《史记》所记载的看,当中的人难道都是善于著作的人吗?有高尚德行的人,也未必能建立功业,有著作传世。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人(冉有、季路),有能著书立说的人。比如颜回,(他)在狭小的巷子时屈着胳膊挨饥躺着罢了,在与人相处时就整天沉默寡言好像愚笨无能的人。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推崇颜回,认为不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能在德行上胜过颜回的人。颜回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我曾读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唐代的《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的,从上古三代秦汉以来,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多的达到百余篇,少的也有三、四十篇,那些文人多到数不过来;(大部分的作品随着时间)却散失消亡,只有百分之一、二留存。我悲叹这些文人,(他们的)文章华丽,言辞工巧,却和草木开花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的劳苦,这又和世人为生活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突然面对死亡的,即使有晚有早,但(他们的情况)最终和草木、鸟兽、世间众人一样全部趋于消亡殆尽,著书立说的不可靠大概就像这样。现今追求学问的人,没有不羡慕古代圣贤名声永不磨灭的,可是用一辈子在著述文字方面竭尽心力的人,都太可悲了!
东阳徐无党(你),从小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颇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和众读书人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此出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如泉水涌出山间。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抑制你的锐气来勉励你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告诉(你)这些话。然而我本来也是喜爱为文写作的人,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