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嘲鲁儒》题解,原文,注释,译文

嘲鲁儒①

【题解】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李白移居东鲁不久,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27年)。李白寓居的瑕丘,就是今天的兖州,其地距孔子故里曲阜不过数十里之遥,正是“盛产”儒生的地方。李白来到这里,见到大批“鲁儒”,一旦与之交集,心所鄙之,因此写诗以讽。

唐代是一个思想开放、自由的时代,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释、道二家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势力也相当大。在开天盛世成长起来的李白,受到了十分庞杂的思想影响,但儒家思想仍旧在李白思想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他所嘲讽的“鲁儒”,只是儒生中的一种人。

【原文】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②。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③。

足著远游履④,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⑤。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⑥。

君非叔孙通⑦,与我本殊伦⑧。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⑨。

【注释】

①鲁儒:鲁地的儒生。鲁:春秋时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

②章句:分析古书章节、句读。死章句:老死于章句之学中。

③“问以”二句:经济策,即治理国家的方略。茫:茫然,模糊不清的样子。两句意为:如果问鲁儒怎样治理国家,就如坠烟雾,茫无所知。

④著(zhuó):穿。远游履(lǚ):鞋名。

⑤“缓步”二句:从,意为沿着。慢吞吞地沿着直路踱着,未迈开脚步,宽大袖已拂起了地上的灰尘。

⑥“秦家”二句:秦家丞相,即李斯。褒衣人:此指儒生。褒衣:儒生穿的一种宽大的衣服。

⑦叔孙通:汉初薛县(今山东枣庄薛城)人。据《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叔孙通曾到鲁地招集一批鲁生,为刘邦在秦仪的基础上重订朝仪,当时有两个儒生不肯去,说他的做法“不合古”。叔孙通讥笑他们说:“你们真是鄙儒,不知时变。”

⑧“与我本殊伦”二句:你还不如叔孙通能顺应时变,和我本来不是一路人。殊伦:不是同一类人。

⑨汶水:今山东大汶河。汶水滨:指鲁儒的故乡。

【译文】

鲁地老叟喜欢谈论《五经》,甚至往往都是老死于分析古书章节、句读之中。当你问他有关治理国家和拥民济世的策略时,却茫茫然如同坠入烟雾,无从而知。

他们脚穿远游的文履,头戴方山的头巾。沿着笔直的大道缓缓踱步,还没抬脚,宽大的衣袍就已经掀起了灰尘。

秦相李斯的相府,从来不重用儒生。你也不是能顺应时变的叔孙通,和我原本就不是一路人。什么适应时代的形势都不懂得,还是回到汶水边鲁儒的故乡去躬耕度日吧。

推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