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经典》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你好,鲁迅

——读《鲁迅经典》有感

照片里的你神态各异,但似乎都没有笑意——即使笑,也像是牵起一个难看的嘴角,永远严肃,冷峻的面容,正如你的文章——像个斗士。初次邂逅你,便被你“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血震撼,你如伟岸的巨人,站在岁月之上,睥睨尘世熙熙攘攘。

十三岁时,你的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道中落,你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去药店给父亲买药。我恍如看到你气喘吁吁、急促奔跑的样子,感动于你的孝心。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的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你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家境衰落,周围人的态度也都变了:话语是冰凉的,眼光是冷漠的,脸上也总带着鄙夷的神情。这种变化,在你心灵里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也因此,你感受到世态炎凉,却倾尽一生纪念、描写着与农村朋友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父亲的病,让你下定决心,学习最先进的医学,小而言之,为父亲的病找到有效病方;大而言之,希望广大人民免遭病痛折磨,消除身体疼痛。

你在仙台求医,无法想象当你听到日本学子那不屑的冷嘲“中国是弱国,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时你内心的气愤;无法想象当你看到自己的同胞观看电影国人被杀的场面欢呼雀跃时你内心的凄寒,可怜又可畏。你毅然放弃学医,投笔从戎,从思想上挽救这个可悲的民族。《狂人日记》是你打响了反抗封建制度的第一枪,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讽刺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阴险,狂人隐喻了人间苦难的事实和产生苦难的根源,狂人并非真的只有疯言病语,不过是看透了人心,心寒意冷罢了。透过文句,我看到了你对中华民族前途的深切忧虑。

辛亥革命爆发前后,你以《药》为题,用秋瑾来做“夏瑜”的生活原形,用“夏瑜”来悼念女侠秋瑾, “夏”“秋”相对,“瑜”“瑾”互映,“瑜”“瑾”皆从“玉”,华老栓一家与夏瑜的姓连之则为“华夏”,你以“华夏”抨击当时社会的落败,人民的麻木愚昧,真真切切地担忧华夏民族以及华夏儿女的前程。“我欲只手援祖国,奴种流传遍禹域。心死人人奈尔何?”革命者死之悲壮,令人惋惜,也让人深思:“药,固然有效,可病态奴性的中国,需要怎样的药呢?”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和幸福?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三一八惨案,“虽殒身不恤”的刘和珍为中国而死。像她一样的青年,让你看到了绝望中透出的一丝希望,你以为青年是黑夜中闪亮的星星和月光,是寒冷中冻僵的蝴蝶,是暗夜中绽开的花朵,青年就应像猫头鹰一样呜叫,像杜鹃一样啼血,敢于向黑暗发出反叛的吼声。这样的青年,为你所欣赏;这样的青年,也为国家所需要。

“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大家都在欺人和自欺之中讨生活,像沉重的死尸一样,压在革命队伍的头上,使他们不能够迅速的摆脱。即使“到处听不见歌吟花月的声音了,代之而起的是铁和血的赞颂。然而倘以欺瞒的心,用欺瞒的嘴,则无论说A和O,或Y和Z,一样是虚假的”你竭力暴露黑暗,读你的杂文便感觉到你燃烧着的、猛烈的火焰在扫射着猥劣腐烂的黑暗世界。

你拿起笔杆做武器,用犀利的文笔无情的批判着——为了人民,你悍然向堕落的统治发出了挑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你的真实写照。恍惚,在缭绕的烟雾中,我看到了你憔悴的面容,却依然不改初心,无畏无惧。

你是“民族魂”,支撑起了整个民族的信仰。

感谢,与你相遇。

与你相遇在书中,正视那时黑暗的社会;

与你相遇在书中,愤慨那时懦弱的中国;

与你相遇在书中,汲取现在应有的姿态。

中国人,不应失掉自信力,更不应盲目他信力。玄虚之至的表面,有益或是有害,也许我们一时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切不可麻醉自己,被搽在表面的脂粉诓骗。

中国人,不应恪行封建制度,为其禁锢。作为一个民族,我们应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大敌当前,同仇敌忾,而非在一旁冷言冷语,事不关己。同时面对他国的嘲讽、指责、挤兑,我们都应有自己的思考,真正的强大,并非口头上的得胜。

中国人,就应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我们五千年积淀的文明,优良的作风、素质都应该是我们为世界带来的一缕馨香。

毛泽东主席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站在文化战线上的,他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人,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郭沫若又说“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以史为鉴,方知得失;以鲁迅先生为标,方明方向。

感谢,你的睿智、你的独到,以及与你温柔而不乏智慧的邂逅!

【第2篇】

彷徨中的呐喊

-------读《鲁迅经典》有感

鲁迅先生的一生以笔代戈,战斗不止,为了改变当时时代人民愚昧无知,先生弃医从文,主张唤醒那个时间的人民,为改变那落后的状况而努力奋斗,通过这些经典,我真切地感受到先生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精神。

先生的文章思想深邃,形象典型,充满了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和民族忧患意识,文章大多犀利批评,意味深长,对现实的嘲讽对历史的审视,对人生的思考亦在其中,鲁迅先生多是对人民的麻木不仁有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怀,哀中国多年苦难,怒人民的麻木不争。

毛主席曾评价先生:“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社会人们最伟大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民主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先生的小说多以白描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写在压迫下底层人民的人物性格,他们多麻木不仁,生活艰难,形象鲜明有个性,他们有的沉浸自己世界里猜忌他人,有的怨天尤人,有的妄自菲薄,有的愚昧封建……这些皆是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性格体现。《狂人日记》是先生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片白话文小说,文章语言平凡朴实,但线索连接紧密,丝丝入扣。在“狂人”眼中,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吃人”的,邻居、哥哥、小孩、甚至母亲都是“吃人”的,甚至自己也吃过人。文章批判了封建制度以及封建社会的压迫,那是一个“吃人”社会,半夜看书也满是“吃人”两字,这是先生对封建社会发出的挑战,揭示了封建社会在道德礼教的遮盖下“吃人”的本质。在文章中,我们看到了“狂人”心中臆想的世界,恐惧、多疑、讲“狂人”表现的淋漓尽致,先生以狂人口吻向社会呼喊“救救孩子……”,体现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阿Q正传》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小说,在文章中阿Q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以“中庸”进行粉饰,聊以自慰,批判了当时中国人在压迫中逐渐麻木,忘却压迫,无反抗,无斗志,被压迫,被剥削。阿Q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任务,在别人家打工,凌弱怕强,最后的描写更是直击读者心脏。“可永远记得那双狠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远远地看来穿透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总是不近不远的跟着他走”,杀人的是中国人,被杀的是中国人,围观的还是一群中国人,在那个时代,人们麻木不仁,看杀人,枪毙只是他们人生中小小的玩笑,他们的麻木使人愤恨。

先生的杂文更是内容多彩,风格多样或严峻凛然,或清新温婉,或泼辣犀利,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着强烈现实批判性。

《故事新编》中故事有趣,想象丰富,风格从容,幽默。《补天》中前一部女娲造人令人难忘,但最后禁军攻到女娲死尸旁,在肚皮上扎寨的情节却十分荒唐,他们却突然变了口风,说只有他们是女娲的嫡派,同时也就该换了大纛旗上的科斗字,写到“女娲之肠”。结尾荒唐,令人哭笑不得,他们随意篡改历史事实,让人鄙视。《理水》中禹带着黑瘦乞丐版的治水官员与白须发,花须发,小白脸,胖儿流油的官员形成鲜明,“文化山”上的人更是是说不做,讽刺之意亦在表面。《采薇》中佰夷齐两兄弟在动荡之中不忘初心,不食周栗,最后饿死,表现了他们的民主气节以及对“义”的坚守,不禁令人动容,佩服。

《药》也是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茶馆主任华老栓夫妇为儿子买人血馒头的故事,不禁使人心酸,夏家男儿在革命中抛头颅,洒热血,而华家人却用革命烈士的头颅热血做成人血馒头给儿子吃,最后夏瑜死了,华小栓也死了,是华、夏两家的悲哀,这是“华夏”的悲哀,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两条线由“药”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华夏”的悲哀,不禁使人心酸。

在《孔乙己》,《祝福》中也有两个底层人物孔乙己和祥林嫂,他们平凡普通,微不足道。他们甚至连死都不比被人关心。孔乙己沦为他人笑柄,可有可无,空有高大的身躯,不干活,整日自以为清高,在他人笑话中慢慢消失。祥林嫂勤劳,干净,却在人生一次次苦难中被打击至麻木,在一声声祝福热闹中死去,不被人怀念,更不被人在意。封建社会将一个个人压迫成了这幅模样,不禁让人痛恨。先生笔下人物怒笑啼闹皆为故事,一个个任务鲜明形象,栩栩如生,他的文章无一不是沉甸甸,发人深省的佳作。

先生的作品将是永恒的经典,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是不到的“中国脊梁”,他被后人传承,被赞扬。如今,先生已离我们而去了多年,我们更应学习先生的精神,做中华民族的栋梁,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