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思考

从探究写景美点角度教学

《与朱元思书》

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 周慧芳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新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写景散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以体会写景特色,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并学习写景的方法,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为主。故我认为,本单元的课文既可从方法、技巧式的角度切入来教学,也可用美文美学法,从感性角度来探寻写景美妙之处,感悟作者心灵。笔者要介绍的便是用美点提炼的方法来教学本文。

吴均写景重在写意,美点提炼即是让学生在了解全文大意后从意境、精神的角度来体会富春江景色的特点。教师可以其中一处美景为例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行寻找。

一是山水之交融。富春江并不长,然而水却有多种形态,既可平静清澈,又可“猛浪若奔”。低矮的山或者山谷间自然有文静的水,狭窄高大的山间自然有奔放热烈的水。水的多种变化实际映衬着山势的连绵起伏。再一深味,那缥碧的水岂不映衬着两岸高山葱郁树木的水?“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唯有那葱郁的树林,那使人感到有寒意的苍翠的树木才能成其缥碧的水。这富春江风格的“奇绝”之一,我谓之山与水的交融。这种山水的交融不仅在本文所有体现,在《三峡》中同样有。这种美的提炼既不失美文的美感,还能训练学生对自然景物的一种感悟力,观察力。

二是生命之自由。在这广阔的天地间,在茂密的丛林里,水是自由的,充分释放自己的活力,可以日奔千里,也可以逶迤静坐,静观云起。山是自由的,蓬勃的,想向上伸展便向上伸展,“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并且有蓬勃的生命力。树是自由的,想生在山尖就生在山尖,透出浓密的绿色。猿鸟更自由,相应成和,林间那么多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竟是如此和谐。在这山水间还有一个自由的身影,那便是作者。“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想去哪里便去哪里,没有束缚,随心而游,所到之处,所观之景,处处有生机,处处皆成画。再看作者的目光,在这山水间穿梭,无不是自由的,他的脚步不限于某一时某一地,猿鸣多在夜晚,蝉叫日夜不息,游鱼细石乃白日所见,既有不同地方的山水,又有不同时候的美景,他早已超脱于眼前的具体景色,将身心融化在这里的一草一木,与其说是作者所见,倒不如说是富春江的山水化入了作者心中,心中所念,早已虚实难辨。“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也告诉了我们作者仍在往更深处探索,随意来往于山间,无始无终。

三是天地之纯粹。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天山共色,风烟俱净”,这一句作为全文的总起,实是妙哉。一开篇就让人感觉内心云烟散尽,天地一片澄澈,这澄澈从天到山到水,到这山间的每一种生命,“泠泠作响”的泉水,“嘤嘤成韵”的鸟儿,“百叫无绝”的蝉,都在歌唱自己的生命,尽情享受自然的馈赠,在这方天地和谐地生存,构筑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没有掠夺属地的争斗,更没有尔虞我诈的生存危机,这片天地怎能不叫作者向往。也只有这样的天地,才能叫作者真诚地发出感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静和美的世界,将人的贪欲、黑暗面通通消解,润之以生命的美好的感受。 即使是功名利欲熏心的人也将暂时沉浸在这纯净的世界,让自己得到一次身心的润洗。难怪孔子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即使千百年后的今日,我们也时时需要回到山水的怀抱,寻一份真我。

文本的解读角度不同,得到的收获也不同,但寻找美点角度切入比起纯粹的手法的探究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富春江之震撼人心的美,吴均高超的笔法,和沉浸在自然中的一颗平静之心,无须他论理,读者自对此处一片向往。

推荐作文

内容推荐

【下一页】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