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教案
作者:安慈 时间:2022-01-20 13:03:56 我要投稿!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员”等 14 个生字,会写“称、秤、杆”等 10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理解文中称象的两种办法,体会“到底”等词语表达的作用,并能用“到底”尝试说话。
3.通过“读、思、议、演”等学习活动,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比一比,想一想
1.出示一长一宽两条鱼,请学生比一比,哪条鱼长,哪条鱼胖,哪条鱼重。
2.到底哪条鱼更重呢?
二、导入,借图片,引出两个“cheng”
1.(出示:“称”的古字)古时候,人们是这样称东西的:出示“称” 的古文字,就像一只手提起一条鱼的样子。用手拎一拎,感受物体的重量,这就是“称”,读准字音“chēnɡ”。所以“称”最早是一个会意字,表示称重。
2.称完东西后就要把重量说出来,所以“称”又有“说”的意思,比如:称赞。“称”在这里表示说赞美的话。
3.可是,用手拎一拎只能估算出物品大概的重量,要精确地知道重量,我们要借助什么工具?(出示:“秤”的图片)你们瞧,以前人们用的秤叫“杆秤”,这是“秤杆”(出示词语,读一读,注意“杆”的读音)。人们把这样的秤称为“一杆秤”计算重量的叫“秤砣”,放东西的地方叫“秤盘”。读好词语“秤杆、秤砣、秤盘”。
4.你知道杆秤是怎么用的吗?(演示:杆秤称重的画面)瞧,需要挪动秤砣使秤杆平衡,当秤杆平衡了的时候,所示刻度就是所称物体的重量,所以“秤”的右边是一个“平”字。
5.今天要学习的课题里缺了一个字。(出示:曹冲_____象)田字格里应该填哪个字呢?(板书:“称”字)齐读课题。
三、初读,明关系,知晓“文中人”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思考:课文的出现了哪些人物?
2.本文的主人公是(出示:曹冲)。
课文中还有一位与他同姓的人,你找到了吗?(出示:曹操)简介曹操:东汉末年,天下三分。曹操统一北方地区,建立魏国,是魏国的国君。
他们两个是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3.课文中还出现了谁?(出示:官员)官员就是指古时候做官的人,“员”表示一类特殊身份的人。
4.除了官员,这次出行,曹操还会带一群“随行人员”,有负责牵大象的“饲养员”,那艘船上还有掌控船只的“船员”。
四、细读,理文脉,感知“称重难”
1.曹冲为何称象,又是怎么称的?再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到了几次“称”字?用“——”划出相应的句子,并想一想课文中先后称了什么。
2.(出示: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读好疑问语气。(板书:称大象)
(出示: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板书:称石头。)
(出示: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板书:称出重量。)
随文识:“重”和“量”。说到“重量”,我们就能精准地说出物体有多重。
3.质疑:为什么不直接称大象,而要称石头呢?请同桌互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原因。
4.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理解不直接称大象,是因为大象体型太大。
(出示: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一个词直接告诉我们大象的样子。(又高又大)圈出,读词两遍。
师生对答:大象的身子又( )又( ),真像一堵墙;
大象的腿又( )又( ),真像四根柱子。(柱:木字旁。中国古代的柱子多数为木造。)
大象身体上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这么硕大,难怪被称作是“大”象呢!
突出特点,读好句子。(出示: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5.看到一头“这么大的象”,你们想说些什么?指名学生自由谈论想法。
像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围绕同一个问题都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叫“议论”。议论要说话,所以“议论”两个字都是言字旁。
6.在场的官员都有同一个问题:(出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指名读好疑问语气。
7.曹操也有和官员一样的问题。师生合作,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
8.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出示:造一杆大秤 砍一棵大树)
9.这么大的秤能造出来吗?有人能提得动吗?难怪(出示: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一边摇头,一边心里想(出示:到底_______?)指名用“到底”尝试说话。
五、再读,明步骤,了悟“有智慧”
1.最后是谁想出了办法?曹冲想出的办法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请学生数句子,再指名分句朗读第四自然段。
2.语文书插图上画的是第几步?(第二步)图中哪里画的是船舷?
3.这个办法到底有没有用?(出示句子: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4.哪个词语看出曹冲的办法真的有用?(果然)果然就是表示事实真的如此。
5.结束语:曹冲的办法为什么可以称出大象?这个办法好在哪里,又有多聪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学写生字
2.按星级点评,学生自评。
3.那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呢?下节课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