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闰章《游九华记》原文,赏析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2-10 15:33:50 我要投稿!
施闰章:游九华记
施闰章
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是说也,尝窃疑之。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可数,约略如八九仙人云。
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阳西南行,则峰攒岫复,环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由山麓褰裳,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以静。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道士之所族处者,是为化城。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宁复知有云壑乎?
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师子石,僧屋数间,刻王文成手书。文成聚徒讲学,游憩于斯,有《东岩燕坐诗》。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迷离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目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惜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
游以甲午岁十月,从之者查子素先,徐子道林。
【赏析】
施闰章是清初一位比较重要的诗人,但其散文写得也很出色。这篇《游九华记》便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九华,即九华山,在今安徽省青阳县西南。九华山与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山西的五台山并称佛教四大名山。山上景色秀美,寺庙众多。施闰章于顺治十一年(1654)十月寻幽至九华,写下了这篇《游九华记》。
此篇题为游记,但它并没有拘泥于一山一水、一寺一林的记述和绘写,而是即景议论,抒发作者清高疾俗的情怀。
本文在写法上也不拘一格。照游记的通常格式,文章一开始便点明九华山的地理位置,而作者却把笔势荡开,先从刘禹锡的评价和李白的改名说起。”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对刘禹锡在《九华山歌》序中所说的话,作者表示怀疑,而对于李白等联句诗以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也认为不甚恰当,说“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可数,约略如八九仙人云。”这里,作者故意寓示一个命题:高雅创见不如从俗习惯。其用意,是为后文正面揭示主题作反衬。
文章进入第二自然段,作者便以生动的笔墨对九华山的景色展开描写。九华山的整体特点如何?作者仅用“外峻中夷”四字,就把它准确形象地勾画出来了。接下作者“由青阳西南行”,于是引出一段出色的景致描写:“则峰攒岫复,环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由山麓褰裳,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以静。”这里,作者运用移步换形法,很有层次地写出了秀丽幽邃的九华山水,宛如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写了山水自然风光之后,作者又以化城寺、金地藏塔显示出这一形胜确曾为佛教提供一片吉祥圣地。可是如今呢?“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这样以来,九华山被弄得乌烟瘴气,山水自然也就完了,无怪乎作者要发出“宁复知有云壑乎”的深沉感叹。
下面,作者又将笔锋一转,说今日“可游者”尚有两处:一是明代学者王守仁当年讲学的地方,如今“无复知者”,故颇清净;一是位于九华东部的最高峰——天柱峰,由于山峰耸拔,常人不多攀登,故胜景犹存;但是与化城寺、金地藏塔相比,显得十分冷落,无人游赏。对此,作者不禁感慨万分。他既指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又点明自己无闲,而刘、李千古,举世竟无人懂得九华山真正美的所在。经过跌宕之后,终于点破文章旨意,表示自己欲“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见出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最后点明时间及从游者。
全文不足六百字,但构思独特,行文时往往曲折有致。另外,记议结合、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