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治安策》(上)翻译

【题注】

本文又名《陈政事疏》,选自《汉书·贾谊传》。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当时天下初定,但社会矛盾还是很尖锐的。他指出了诸侯王的分裂割据势力同中央政权的对立、匈奴贵族的不断入侵掠夺、富商大贾的奢侈浪费严重破坏封建经济基础等现象,向汉文帝献了一篇《治安策》。

文章的开头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又据姚鼐说,“长太息者六,文内阙一”,也就是说,原文应说的是九件事,后文本缺失,只有八件,这里选录的是其中“可为痛哭者一”的部分。

在这部分中,贾谊建议实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措施,以保证中央政权的集中统一。这个进步主张被汉文帝采纳了。到汉武帝时又加以发展,终于战胜了诸侯王的分裂割据势力,使统一的西汉帝国得到巩固。

作者为了阐明“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论点,纵谈天下形势,铺陈典型事例,比喻深刻生动,情文并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改编自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

原文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此为本文之大纲也。六千八百余字之长文以此句为根基,故得纲举目张,有条不紊)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单刀直入,“独”字有精神)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笔锋凌厉,“愚”“谀”二字有刺讥),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愚”之甚也)本末舛逆,首尾衡决②,国制抢攘③,非甚有纪,胡可谓治!(“国制抢攘,非甚有纪”,却言“治”矣,“谀”之甚也。此两段文字与前文甚有照应)陛下何不一令臣得孰④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点评:贾生甚悼屈原,曾作《吊屈原赋》,盖以为身所遭遇,与屈原类似也。读贾谊此段文字,只觉他胸中怒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而口不能言也。“浊”是“谀”,“醉”是“愚”,世人“非愚则谀”,独我既智且直也。

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先退而言之)。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⑤,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奴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再进而言之)。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先总言此事之功绩,后文分言此事之伟业)。《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⑥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大汉以孝立国,故先言孝);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仁是圣之本,故次言仁);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明是帝王之愿,故末言明)。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此段反复铺陈,于文帝极尽夸美之能事,旨归只是此句也)。臣谨稽之天地(究天人之际),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通古今之变),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明其信心之坚定,欲文帝细观此文也)

点评:建议汉文帝施行自己所提治国方策,并陈述其益处:首先是无需帝王“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其次可保汉廷“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让汉文帝“生为明帝,没为明神”。而此良策,唯需帝王所做,便是听之用之,“愿幸无忽”。

夫树国⑦固,必相疑(同“拟”,抗衡)之势也⑧,下数被其殃,上数爽⑨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⑩,亲兄之子西乡⑪而击,今吴又见告⑫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⑬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⑭,彼自丞尉以上遍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点评:以上议论,“按之当今之务”,皆合若符契,然而,辞气颇峻、文风颇傲,此或为文帝不纳之因乎?以“策论”而言,未免过于凌厉,然策是良策,文是好文。

【注释】

①本文选自《汉书·贾谊传》,又名《陈政事疏》。其中内容与贾谊《新书》中多篇文字大致相同,今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是《汉书》作者班固采掇《新书》,剪裁熔铸而成。这里所选仅其中一部分。

②衡决(héng jué):横裂,脱节,不衔接。

③抢攘(chénɡ rǎng):纷乱的样子。

④孰:熟。此指仔细。

⑤轨道:谓遵守法制。

⑥顾成:汉文帝庙名。

⑦树国:建立诸侯国。

⑧必相疑之势:指诸侯国增强实力,必然形成与中央政权相比拟、相抗衡的形势。

⑨爽:太,过甚。

⑩亲弟:指汉文帝的弟弟淮南厉王刘长。谋为东帝:《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淮南王长“归聚奸人谋逆乱,自称东帝”。刘长的封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在长安的东方。文帝六年(前174年),刘长谋反,被捕,流放道中绝食而死。

⑪亲兄之子:指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济北王刘兴居。汉文帝三年(前177年)济北王谋反,发兵袭击荥阳,失败自尽。乡:向。

⑫见告:被告发。句指吴王刘濞抗拒朝廷法令而被告发。

⑬傅:朝廷为年幼诸侯所设的太傅少傅。相:汉廷派到诸侯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⑭赐罢:恩赐免官。

参考译文

我私下考虑现在的局势,应该为之痛哭的有一项,应该为之流泪的有两项,应该为之大声叹息的有六项,至于其他违背情理而伤害大道的事,很难在奏疏中一一列举。(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却认为还没有。说(天下)已经安定和大治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安定与动乱的重要道理的人。有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这堆木柴之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的地方,现在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本末颠倒,首尾脱节,国制纷乱,严重不合理的现象有了开端,怎么能够说是治理得好!陛下为什么不让我对您仔细地说明这一切,因而提出(使国家真正)大治大安的方策,以供陛下仔细斟酌选用!

射箭打猎之类的娱乐与国家安危的关键相比,哪一样更急迫?假若所提的治世方法,(需要)耗费心血,摧残身体,影响享受钟鼓所奏音乐的乐趣,可以不加采纳。(我的治国方策,能保证使陛下所享受的)各种乐趣和现在一样,却可以让各封国国君遵守法制,战争不起,平民拥护为首的人,匈奴归顺,纯朴之风吹向边陲,百姓温良朴素,案件诉讼停止不发。大的气数已定,那么全国便会顺应而治理得好,四海之内一派升平的气象,万物都符合事理,(陛下)生时被称为明帝,死后成为明神,美名佳誉,永垂青史。《礼》书上说:祖先有功德,使您的顾成庙被尊称为太宗,得以与太祖共享盛名,与大汉天下共存亡。创建长久安定的形势,成就永久太平的业绩,以此来承奉祖庙和六亲,这是最大的孝顺;以此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使芸芸众生得到养育,这是最大的仁;创设准则、标立纪纲,使大小事物各得其所,对后代可以为万世子孙树立楷模,即使是后世出现了愚鲁、幼稚、不肖的继承人,(由于他)继承了您的鸿业和福荫,还可以安享太平,这是最明智的办法。凭陛下的精明练达,再有稍微懂得治国之道的人辅佐,要达到这一境界并不困难。其内容全都可以原本地向陛下陈述,希望陛下不要忽视。我谨慎地用它来考察天地的变化,应验过去的情况,核对当今的事情,日夜思考而详细地知道了它的内容,即使是禹、舜再生,为陛下考虑,也不能加以改变。

建立的诸侯国过于强大,必然会造成朝廷与诸侯国之间互相猜忌的形势,在下的诸侯国屡遭灾祸,在上的朝廷也经常十分担忧,这实在不是安定朝廷、保全诸侯的办法。如今有(皇上)的亲弟图谋在东方称帝,亲侄子也向西袭击(朝廷),近来吴王抗拒朝廷法令的事又被人告发。天子现在年富力强,品行道义上没有过错,对他们施加功德恩泽,(而他们)尚且如此,何况最大的诸侯,权力比他们还要大十倍呢!虽然如此,天下暂时还是比较安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大诸侯国的诸侯王年纪还小没有成年,朝廷安置在那里的傅、相正掌握着政事。几年以后,诸侯王大都加冠成人,精力正旺盛,而朝廷委派的傅、相都要称病请求免官还乡了,那些诸侯王会把丞、尉以上的职位都安插上自己的亲信,如果这样的话,(他们的行为)同淮南王、济北王有什么区别呢?到了那时再想求得天下安定,即使是唐尧、虞舜在世也办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