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翻译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2-04-09 18:36:31 我要投稿!
【题注】
《通鉴纪事本末》是南宋袁枢编辑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文字全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只是撰写方式改易。司马光的文笔是十分晓畅的,再加上袁枢的改编,使得此书易于观览。
本文涉及到一个有关韩信的、非常著名的典故——“登坛拜将”,原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后来成为一个成语,比喻指任命将帅以及其他主持工作的首脑人物。拜将之后,刘邦与韩信有一次著名的对话,堪称秦朝末年的“隆中对”。本文所节选的部分就是登坛拜将及秦末“隆中对”的片段。
原文
初,淮阴人韩信①,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②,设坛场③,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点评:此一段讲“登坛拜将”的故事。这里有一处问题,文段开头说韩信“家贫无行”,后面萧何又说他“国士无双”,乍一看去似乎前后矛盾,需要我们细细推敲一番:
首先说,前面的“家贫无行”大概是当时大家对韩信的看法,而后面“国士无双”是萧何自己的看法,从韩信逃跑看,不管是刘邦,还是其他人那时都不认可这个说法。这凸显出萧何的慧眼独具。
其次,韩信是“乱世之枭雄”,绝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英雄人物,这一点,我们看他后来趁火打劫向刘邦索要“假齐王”的事就可以看出,从这个角度看,他确实“无行”。而“国士无双”是就当时的战争形势说的,在当时群雄并起的时代,确实只有韩信这样的人才能帮助刘邦夺取战争的胜利,从这个角度看,他也确实“无双”。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韩信是个复杂的人物,你可以说他贫而无行,因为他确实多次“趁火打劫”,但是他又似乎并无造反之心。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说他国士无双,但他又目无纲常,称刘邦带兵不过十万,自己带兵多多益善。总之,这两个评价貌似矛盾,实则都反映了韩信某些方面的特征。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王问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④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点评:韩信的这段言论被历史上称为“汉中对”,与诸葛亮的“隆中对”齐名。然而,细分析一下可知,韩信的分析侧重于对项羽性格的分析,得出项羽多“妇人之仁”的结论,而将刘邦的优势大肆渲染一番,多少有“拍马屁”的嫌疑。诸葛亮的“隆中对”则对当时的局势有清晰的认知,虽然也不免一些“客套话”,大体上还是比较实际的。不过,韩信的分析也是有道理的,这样的言论也是当时的刘邦所需要的,因此,有它独特的历史意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注释】
①淮阴:县名,治所即今江苏淮阴县西南甘罗城。韩信(?—前196):西汉初名将。淮阴人。初投项羽,继奔刘邦,被任为大将。后封为齐王。击灭项羽、建立汉朝后,改封楚王。因被告发谋反,降为淮阴侯。后为吕后所杀。
②斋戒:古代典礼﹑祭祀前,沐浴更衣,独宿、不饮酒食荤,清心洁身,以示诚敬。
③坛场:拜将的场所。坛,土台;场,广场。
④喑恶:发怒喝叫。
参考译文
当初,淮阴人韩信,家里贫穷没有什么善行,不能被推选担任官吏。汉王刘邦进入蜀地之后,韩信逃离楚王归附汉王。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萧何对他的才识感到很惊异。韩信推测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举荐过他,但汉王一直不想用他,就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汉王报告,自己便去追赶他。有人对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萧何的离去)如同失去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恼怒又惊喜,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跑?”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又骂道:“逃跑的将领们数以十计,你都不去追,专去追韩信,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汉王如果您一心想在汉中称王,必然不会用到韩信;如果您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这就看汉王您的选择了。”汉王说:“我是想要东进(争夺天下)的,怎么能心中郁闷地久居此地呢!”萧何说:“如果您计划向东发展,就能用到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用他,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跑的。”汉王说:“那我就看你的面子任命韩信为将军吧。”萧何说:“即使是任命他为将军,韩信也不会留下来的。”汉王说:“就任他为大将军吧。”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想召见韩信任命他官职。萧何说:“汉王向来傲慢无礼,现在要任命大将军,如同招呼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汉王一定要任命他官职,应当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沐浴斋戒,设置坛场拜将,举行授职的仪式,这才可以。”汉王答应了。众将领听说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自认为会得到大将之职。到了拜大将时,没想到竟是韩信,全军都为之震惊。
韩信拜将的仪式结束后,上前就座。汉王说道:“丞相多次向我说到将军,将军有什么计策来教导我呢?”韩信谦谢了一番后,便问汉王说:“现在向东去争夺天下的敌手,难道不正是项羽吗?”汉王说:“对。”韩信说:“大王您自己估计一下在勇敢、强悍、仁爱、刚强这些方面,您与项王相比谁更强呢?”汉王沉默了许久,说:“我不如他。”韩信拜了两拜,称赞地说:“我韩信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然而我曾经侍奉过项羽,请让我来谈谈他的为人处事吧。项王发怒喝叫时,上千的人都被吓倒,但是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项羽对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他的部下有人生了病,会同情地流下眼泪,还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他们吃;但是当他所任用的人立了功应当给予封赏爵位时,他却把印(放在手里)玩弄地磨损了棱角,也不舍得授予人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妇道人家的仁慈。他还驱逐原来的诸侯王,封诸侯国的将相为王,又将义帝驱逐迁徙到江南,军队所过之处没有不被伤害毁灭的,百姓们都不亲近拥戴他,只不过是受他威势与强权的胁迫罢了。虽然他名义上称霸天下了,而实际上早已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他的强很容易变成弱。现在大王如果确实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将士,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诛灭!将天下的城邑封给有功的将士,那还有什么人会不心服口服呢!大王您最初进入武关时,没有伤害丝毫的东西,还废除了秦朝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的百姓没有不希望大王在关中为王的。而且依照当初与诸侯们的约定,大王理应在关中称王,(这件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大王失掉关中的王位去了汉中地区,关中的百姓无不遗憾。现在大王举兵东进,三秦之地只要发布一道檄文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听了大喜,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