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战国策·楚怀王过听于张仪(秦策二)》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战国策·楚怀王过听于张仪(秦策二)》原文鉴赏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①。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②,子为寡人虑之,奈何③?”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④,臣请试之。”

【注释】 ①曲沃:地名,在今河南省陕县曲沃镇。 ②方欢:正结友好。 ③奈休:怎么办。 ④约:具,准备。并币:聚合财货。

【今译】 齐国协助楚国攻打秦国,夺取了秦国的曲沃。不久,秦国想要讨伐齐国,而齐国和楚国的邦交亲善,秦惠王很害怕,他告诉张仪说:“我打算讨伐齐国,而齐国同楚国正在交好,您替我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张仪说:“请大王替我准备车马和财货,让我试试看吧。”

张仪南见楚王曰①:“弊邑之王所说甚者②,无大大王③。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④,亦无先齐王⑤;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⑥,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⑦,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仪不得为臣也⑧。大王苟能闭关绝齐⑨,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⑩,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11)。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12),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13),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注释】 ①楚王:楚怀王。 ②弊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说,通“悦”,这里有敬爱之意。 ③大:或作“先”,这里是超过的意思。④憎:恨。 ⑤齐王:齐威王。一说为齐宣王。 ⑥厚:深,重。⑦大国:指楚国。 ⑧令:使。 ⑨苟:如果。 ⑩商于:秦国之地名,指今汉中一带。 (11)为王役:指被楚国役使,听王差遣。(12)德:施恩惠。 (13)私:私有,独占,作动词用。

【今译】 张仪往南方去拜见楚王说:“我们的君主所最敬爱的人没有超过大王您的。而我张仪最愿意当他臣下的人也没有超过大王您的;我们的君主所最憎恨的人没有超过齐王的,而我张仪所最憎恨的人也没有超过齐王的。如今,齐王的罪恶,对我们的主上是最为深重,我国想要讨伐它,但是楚国却与它结为友好,因此,我们的君王也不能侍奉大王了,也使我不能替你当臣下了。您如果能关闭边关与齐国绝交,我可以请秦王把商于方圆六百里的土地贡献出来给您。象这样,齐国必然会削弱,齐国一弱就必然会被您所役使了,这就会北边使齐国削弱,西边对秦施恩,又私占了商于的土地获利,这一计策能使三项利益一起到来。”

楚王大说①,宣言之于朝庭曰②:“不谷得商于之田③,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④;陈轸后见⑤,独不贺。楚王曰:“不谷不烦一兵⑥,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⑦!诸士大夫皆贺⑧,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⑨,故不敢妄贺⑩。”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11)。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12),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13);先绝齐后责地(14),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15)。”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16),子其弭口无言(17),以待吾事(18)。”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19),又重绝之(20)。

【注释】 ①说:通“悦”。 ②宣:遍布。 ③不谷:古代王侯自称,谦词。田:土地。 ④闻:见者,指听说的和见到王的人。毕,都。 ⑤陈轸:战国时游说之士,齐人,先仕秦,为张仪所谗,离秦仕楚,为楚怀王臣。 ⑥烦:烦劳。 ⑦智:聪明。 ⑧诸:各个。一说诸为“都”之误,“都士大夫”,即在都邑的士大夫。9 ⑨患:祸患,灾难。 ⑩妄:空,没有依据。 (11)以,因。有齐,指有齐帮助。 (12)孤:孤立,孤独。 (13)弗为:不施行,不办。 (14)责:求。 (16)善:这句话的意思是即得罪于秦,又得罪于齐,两国都将对楚用兵。 (16)善:指事情已定妥。 (17)其:还是。弭,止,指闭口。 (18)事:指办绝齐之事。 (19)这句话是说出使齐国的人还未返回。 (20)重绝:又一次断绝。

【今译】 楚王非常高兴,在朝庭上宣布说:“我们得到了商于这块地盘,方圆六百多里。”臣子们听到这事的,见到这事的,都向楚王祝贺;陈轸最后见到楚王,独个不表祝贺。楚王说:“我没有劳累一个士兵,没有死伤一个人,而却取得了商于六百里地盘,我自认为这是很聪明的了!各位士大夫都来祝贺,而您单单不祝贺,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依我看,商于的土地不可能得到,而且祸患还必定会到来。所以不敢空空地贺喜。”楚王说:“为什么?”陈轸说:“秦国之所以尊重大王的原因,是因为大王有齐国的帮助,如今土地还没有得到就与齐国先断交,这就使楚国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尊重一个孤立的国家呢?如果让秦国先出地然后我们与齐国断交,秦国必然不会这样办;先与齐国绝交然后再向秦求地,必将受到张仪的欺骗;受到张仪的欺骗后,大王必然惋惜后悔,这样,西边经常会出现秦国的骚扰,北边又与齐国断了交情,不久,秦齐两国的大军必将临境了。”楚王不听,说:“我们的事情已商定妥当了,您还是闭口不讲为好,等待着结果吧。”于是楚王派人去与齐绝交,派出的使臣还没回来,他又再次派人去办绝交的事。

张仪反①,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②。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③,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④。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⑤。”使者曰: “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⑥,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⑦?”王曰:“可矣。”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⑧,与之伐齐⑨,是我亡于秦而取赏于齐也⑩,楚国不尚全乎(11)!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12),是吾合齐、秦之交也(13),国必大伤。”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14)。秦与齐合(15),韩氏从之(16),楚兵大败于杜陵(17)。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18)。

【注释】 ①反:通“返”,回来。 ②阴全:指暗中结好。 ③此句当为“至,张仪”,“至”指楚将军至,“张仪”与“称病不朝”连虞,意思是回避楚使。 ④詈(li 利):骂。 ⑤广从:宽长。从通“纵”。 ⑥固:本来。以:为。小人:卑贱之人,这里是官位低下的意思。安得,怎么能。 ⑦言:讲话。 ⑧赂:行贿。名都,指大都邑。 ⑨之:指秦国。 ⑩亡:损失。赏,偿还。 (11)尚:还。全,保全,指无失伤。 (12)责欺:指索取受欺的土地。 (13)合齐、秦之交:使齐、秦之交和好。 (14)遂,于是。 (15)合:合作。 (16)韩氏:指韩国。 (17)杜陵:当为“伎陵”,在今陕西旬阳西。 (18)过听:误听。指听信张仪的欺骗。

【今译】 张仪返回秦国后,秦王就派人到齐国去,同齐国暗中结好。楚国随后派了一个将军到秦国去接收地盘,到了秦国,张仪托病不见。楚王说:“张先生认为我不会同齐国绝交吧?”于是就派了一名勇士往齐国去大骂齐王。张仪知道楚国确实已同齐国绝交,才出来见楚国的使臣,说:“从这里到那里,宽长有六里,给楚国。”使臣说:“我听说是六百里,没听说是六里。”张仪说:“我张仪本来就是个小人物,怎么会允诺六百里呢?”使臣返回楚国向楚王汇报,楚王大怒,要兴兵讨伐秦国。陈轸说:“我现在可以开口说话了吗?”楚王说:“可以讲了。”陈轸说:“讨伐秦国不是好计策,大王不如趁此向秦国奉送一片大城邑,与秦结好共同攻齐,这样,我们在秦国方面虽损失了,但在齐方面取得了补偿,楚国不是还保全无损吗!大王今天已经与齐绝交,又要去向秦国索取被骗的土地,这是我们促使齐国和秦国交好,楚国必将遭到大的损害。”楚王不听陈轸的劝告,兴兵讨伐秦国。秦国同齐国联合起来,韩国也跟从着他们,在杜陵一带,把楚国的军队打得大败。本来,楚国的土地和人民没有什么削弱,但后来却只能顾及挽救灭亡,其原因就是楚王不听陈轸之谋,而听信了张仪的欺骗。

【集评】 清·张星徽《国策评林》,引杨升庵语:“陈轸识见,又出张仪之右。”又:星徽自评:“楚秦匹也,交善于齐,则以两楚而制一秦,尤易得志,奈怀王一念贪痴,牢不可破,而楚衰自此始矣。轸主意全在齐秦之交合上,惧其有无边祸害,原不止于六百里之虚实,沾沾计较也。明者之识虑深而谋事远如此。不特见出仪右,并心术亦较正,匿情反复者,仪之所以为鬼也;恺切昌明者,轸之所以为忠也。篇中两两写来,至末斩斩结断,则丑仪美轸之意逼现,如利刀过颈,血不缕锋,允是史家妙笔。”

清·林纾《古文辞类纂选评》:“读《国策》文字,往往令人生其机心。盖当时之人,误以狡狯为智,以能眩人之听者为才,侈言诞计,毫无义理。而当时之君主,亦心醉于利,故其说易行。”又:“然其最愚者,实无出楚王之右。且怀王之愚,与惠王等也。张仪之献地六百里,毫无根据之谈,胡不思秦使之来,何以必言弱齐?齐、楚方睦,齐弱,即楚弱也。币重言甘,而秦又非甚败,何为纳土于楚?楚失齐之援,适为秦蚀,而况齐愤楚之无情,同起摈楚,楚安得全!陈轸所言,一一中窍。意浅而言明,读之易晓。熟此文,则于官文书大有益处。”

【总案】 本篇记述了楚怀王听信张仪之诈,与齐国绝交,经陈轸多次劝阻而不听,以致辱国失地的故事。文中两个策士形象十分鲜明,张仪狡诈,手段下流。陈轸忠于楚国,光明磊落,敢于直谏,又老谋深算。全文叙事记言,井然有序。人物语言各有特色,如张仪的一番奉承之辞,听后令人肉麻;楚王令陈轸“弭口无言”,可见其刚愎自用的性格;陈轸的两次进言,辨惑明理,分析是非利害,足见其才智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