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上·翻译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2-04-11 09:41:25 我要投稿!
【题注】
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此信写乐毅针对燕惠王的倒打一耙予以针锋相对地驳斥,表明从未忘记燕昭王知遇之恩的心迹,表示不会乘燕之危而助赵伐燕,同时也委婉地批评燕惠王的昏暗和用人不明。文章卑词谦语连篇,但柔中寓刚、软中带刺、绵里藏针。全文围绕为奔赵辩护这个中心,全面出击,扬先王,贬后王,譬古喻今,前后呼应,天衣无缝,摇曳生姿,成为历代所传诵的名篇。
原文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①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②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③疑乐毅而使骑劫④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⑤。齐田单诈骑劫⑥,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点评:简明扼要地把乐毅破齐以及奔赵的经过作了交代。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⑦乐毅,且谢之曰:“先王⑧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⑨。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点评:燕惠王此信有两层意思:先“谢”——自己为“左右”所误;后“让”——乐毅投赵愧于先王。同时表明召回乐毅并无歹意,而是为让其休息、共商国是。先“谢”是为了后“让”,是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开脱责任,也是为阻止乐毅兴兵伐燕。燕惠王此信,文过饰非,极尽巧语周旋之能事。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⑩,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⑫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⑬。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⑭,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点评:拆穿燕惠王“召将军,且休计事”的谎言!表明逃赵并非“自以为计”,而是为先王、为燕惠王的“明”“义”计。话语委婉、谦恭,但表意不含糊、态度也不退让,反而针锋相对!乐毅回信的第一段论战机锋之所向,为下文的明论暗驳、擒纵自如的形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五国之兵:赵、楚、韩、燕、魏五国联军。
②三城:指齐国的聊城、莒、即墨三城,都在今山东省。
③用齐人反间:齐将田单放出谣言,说乐毅想反叛燕国,自己做齐王。燕惠王信以为真。
④骑劫:燕国将领。
⑤望诸君:赵国给乐毅的封号。
⑥田单:战国时齐国大将,屡立战功,封安平君,被齐襄王任为国相。诈骑劫:田单派人向燕军诈降,骑劫被蒙蔽;又用千余头牛,角上缚兵刃,尾上扎苇草灌油,夜间点燃牛尾,猛冲燕军营帐,并以数千勇士随后冲杀,大败燕军,杀死骑劫。
⑦让:责备。
⑧先王:燕惠王之父燕昭王。
⑨过听:误信流言。隙:隔阂。捐:抛弃。
⑩不佞:没有才智。谦词。
⑪奉承:秉承,领受。左右: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表不敢直接称对方,只称呼对方的左右执事者。抵:遭受。斧质:刀斧与砧板,杀人的刑具。
⑫足下:对对方的尊称。古时用于尊者,后代只用于同辈。
⑬不肖:不贤。自谦之词。为辞说:用言辞辩解。
⑭侍御者:侍侯国君的人,实指惠王。畜:养。幸:宠信。
参考译文
昌国君乐毅,替燕昭王联合五国的军队攻打齐国,攻下七十多座城池,把它们全部设为郡县划归燕国。还有三座城邑未攻下,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继位,因为齐人的反间计,怀疑乐毅,派骑劫代替他统兵。乐毅逃到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齐国大将田单用计骗了骑劫,最终打败燕国军队,收复七十多座城邑,恢复了齐国的领土。
燕惠王后悔了,害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燕国战败之机来攻燕。燕惠王便派人去责备乐毅,又向乐毅表示歉意说:“先王把整个燕国托付将军,将军为燕国攻破了齐国,为先王报了仇,天下人没有不震动的。我哪里敢有一天忘记将军的功劳啊?正赶上先王抛弃群臣而去,我刚刚继位,身边侍从贻误了我。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你,只是因为将军长久在外(作战),所以调将军回国,休养休养,共商国是。将军却误信流言,和我有了隔阂,就抛弃燕国而投奔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固然可以,但是又怎样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恩情呢?”
望诸君乐毅便派人进献书信回答燕惠王说:“我没有才智,不能奉行秉承先王的教导,来顺从您左右大臣的心意,恐怕回来受到刀斧之刑,以致损害先王知人之明,又害您蒙上不义的名声,所以投奔赵国。自己甘愿承担不贤的罪名,也不敢用言辞辩解。现在大王派使者来数说我的罪过,我恐怕伺候您的人不能理解先王栽培和厚爱我的理由,也不明白我之所以事奉先王的忠心,所以才敢写信答复(大王)。
(《乐毅报燕王书》未完待续,敬请期待中、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