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酬张少府》原文、翻译、赏析

酬张少府①

【原文】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②,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③,山月照弹琴。

若问穷通理④,渔歌入浦深⑤。

【注释】

①张少府:未详何人。少府,县尉的别称。自顾:自念、自视。

②长策:长长的竹简,常用来比喻良计。

③带:衣带;古人在正式场合需要束带,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

④穷通:困顿与显达。

⑤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

【译文】

晚年的我只喜欢安安静静地生活,不关心外面的杂事。我觉得自己(对外面的事)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知道回到我旧日的园林。(在林子里)松树的风吹着我松散的衣带,山中的月亮映照着我弹琴的身姿。如果你问我穷困或者显达的道理,你听,渔夫正唱着歌划向水浦深处。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在半官半隐的生活中创作的。王维早年受张九龄重视、重用,但作这首诗时,朝政大权已落入“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手中。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万事不关心”实际上是“无长策”而导致的无奈:唐玄宗逐渐宠信奸臣,诗人对朝局中的乱象没有什么好办法应对。比起外间万事,“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生活多么闲适!在写出自己的闲适生活后,诗人写到了来客问题:穷通的道理,却没有直接的回答,而是让来客听那江水上渔人越来越远的、缥缈恍惚的歌声。人生的穷达之理,是不是也是如此缥缈恍惚呢?诗人以独特的艺术形象描述抽象的哲理,形成意在言外、涵咏不尽的诗歌意境。

从诗歌表面来看,诗人引导“张少府”从缥缈的歌声中领悟穷通之理,类似于参禅。但“渔歌入浦深”一句,实际上化用了楚辞中的《渔父》篇,以此来讲述穷通的道理。《渔父》篇写屈原遭到流放后的故事:屈原遭到了放逐,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问他:“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致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并不接受渔父的劝告,渔父莞尔一笑,唱着歌,摇起船桨动身离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诗人以此暗示张少府:外面政治不太清明,如果过于清高就会落入像屈原一样困顿的田地,而与奸臣同流合污,则可以显达。诗歌前六句恰恰表现了诗人区别于渔父与屈原两种人生选择之外的第三种选择:不使自己困于穷途,也不羡慕富贵权势,既不“穷”,也不“通”,安安静静地过闲适日子。这种闲适的日子,除心旷神怡地弹琴吹风之外,还有一种“无长策”的无奈。

这首酬答诗从写作章法上看,是非常紧密的。首句,作者自道近况:“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为什么“不关心”呢?第三句紧接着就交代了:“自顾无长策”,诗人自知没有好办法挽救朝局中的乱象。第四句“空知”二字承接上文的“不关心”“无长策”,以一个“返”字由“万事”引向五六两句的“旧林”生活。最后一句“若问”回扣题目中的酬答之意,“穷通理”与前三句相接,而“渔歌入浦深”则与诗人的隐逸生活相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