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周郑交质》翻译

【题注】

周、郑交质违背了君臣大礼,而郑之取麦、取禾,更是对周王权威的挑衅。君子对双方都有责难,但更侧重于批评周王室,认为这种局面是因其不能以信服人、以礼驭下造成的,这也是《左传》崇霸贬王思想的反映。全文先讲事实,再进行评论,是《左传》的典型写法。君子的议论以“礼”“信”为中心,引经据典、辞理畅达,对后世史论大有影响。

原文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①。王贰于虢②,郑伯③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④。王子狐⑤为质于郑,郑公子忽⑥为质于周。王崩⑦,周人将畀⑧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⑨之麦。秋,又取成周⑩之禾。周、郑交恶。(简要记述事情前因后果)

点评:“周郑交质”,并称周郑,等天子为列国。王不自以为王,而诸侯遂亦不以王视之,无尊卑之辨矣。东周王室衰微、任人欺凌、委曲求全之状尽显。

君子曰:“信不由中⑪,质无益也。明恕⑫而行,要⑬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⑭之?苟有明信⑮,涧溪沼沚之毛⑯,蘋蘩蕴藻之菜⑰,筐筥锜釜⑱之器,潢污行潦⑲之水,可荐⑳于鬼神,可羞㉑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㉒,《雅》有《行苇》、《泂酌》㉓,昭㉔忠信也。”(以君子对此事的评论,强调恪守礼仪、忠于信义的重要性)

点评:《左传》轻责郑之叛周,重责周之欺郑,“通篇以信、礼二字作眼。平王欲退郑伯而不能退,欲进虢公而不敢进,乃用虚词欺饰,致行敌国质子之事,是不能处己以信,而驭下以礼矣,郑庄之不臣,平王致之也。”充分反映了崇霸贬王的思想。

【注释】

①卿士:周朝执政官。

②贰于虢(guó):二心,这里有“偏重”的意思。此指周平王把一部分政权让虢执掌。虢,指西虢公,周王室卿士。

③郑伯:诸侯国郑国的君主,这里是郑庄公。

④交质:交换人质。

⑤王子狐:即姬狐,是周平王的次子、姬泄父的弟弟,史称“王子狐”,在长兄“太子泄父”死后,被立为太子。

⑥公子忽:郑庄公太子,后即位为昭公。

⑦王崩:周平王去世。崩,君主时代称帝王死。

⑧畀(bì):交给。

⑨祭(zhài)足:即祭仲,郑大(dà)夫。温:周朝畿内小国,在今河南温县南。

⑩成周:周地,今在河南洛阳市东。

⑪中:同“衷”,内心。

⑫明恕:开诚布公、互相体谅。

⑬要(yāo):约束。

⑭间:离间。

⑮明信:彼此了解、坦诚相待。

⑯沼沚:沼,池塘;沚,水中小洲。毛:本指草,这里泛指植物。

⑰蘋(pín):水生植物,即浮萍。蘩(fán):白蒿。蕴藻:一种聚生的藻类。菜:野菜。

⑱筐筥(jǔ):均为竹制容器,方形为筐,圆形为筥。锜(qí)釜:均为烹饪器,有足为锜,无足为釜。

⑲潢(huáng):积水池。污:积水。行(háng)潦(lǎo):道路上的积水。

⑳荐:祭享,进献。

㉑羞:同“馐”,进奉。

㉒《采蘩》、《采苹》:均为《诗·召南》篇名,写妇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

㉓《行苇》、《泂(jiǒng)酌》:均为《诗·大雅》篇名,前者写周祖先晏享先人仁德,歌颂忠厚。后者写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

㉔昭:表彰。

参考译文

郑武公、庄公父子相继担任周平王的执政官。平王又把一部分政权让虢执掌,郑庄公因此怨恨平王。平王说:“没有这事。”于是周、郑双方交换人质。周王室的王子狐到郑国做人质,郑国的公子忽到周王室做人质。周平王去世,周王室中人打算将执政大权交给虢公。四月,郑国大夫祭足带兵割取了温国地方的麦子。秋天,又割取了周地的谷子。(从此)周王室和郑国互相仇恨。

君子说:“和人家约誓的话不是发自内心,有了人质也没有用。开诚布公、互相体谅地行事,再用礼仪加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谁能离间他们?如果彼此了解、坦诚相待,即使是山沟、溪水、池塘、水中小洲里的野草,浮苹、白蒿、聚生水藻一类的野菜,方形、圆形的竹筐和有足、无足的鼎器,池中和道路上的积水,都可以进献给鬼神,进奉给贵人,何况君子缔结两国之间的信任,按照礼仪行事,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国风》有《采蘩》《采蘋》,《大雅》有《行苇》《泂酌》,都是为了表彰忠实和诚信的。”